三、增生性炎症

三、增生性炎症

增生性炎症是指以细胞或结缔组织大量增生为特征的一种炎症。根据增生的特征分为两种类型。

1.非特异性增生性炎(普通增生性炎) 非特异性增生炎是指由非特异性病原体引起的、不形成特殊病变结构的炎症。据增生组织的成分可分两种:

(1)急性增生性炎:它是以细胞增生为主的炎症,如急性肾小球性肾炎,肾小球毛细血管内皮细胞与球囊上皮显著增生,肾小球体积增大。

(2)慢性增生性炎:主要以间质中结缔组织的成纤维细胞、血管内皮细胞、淋巴细胞、浆细胞和组织细胞等增生为主,形成普通肉芽组织为特征的炎症,这种炎症从间质开始,故又称间质性炎,如慢性间质性肾炎、慢性间质性肺炎等。其结局往往导致发炎器官的硬化或硬变。

2.特异性增生性炎 特异性增生性炎是指由特异性病原微生物引起、增生组织有一定特殊结构的一种增生性炎,又称传染性肉芽肿或肉芽肿性炎。常见病原菌有结核杆菌、鼻疽杆菌、放线菌等。如结核杆菌引起的结核性肉芽肿,在肺脏、淋巴结等部位形成粟粒至豆粒大、灰白色半透明坚实的结节,镜下可见三层结构,即结节中心为干酪样坏死,坏死区常发生钙化,其周围是上皮样细胞(巨噬细胞吞噬病原菌后转化为上皮样细胞,胞体大、多边形、胞浆丰富、淡染,细胞核呈圆形或卵圆形)和多核巨细胞构成的特异性肉芽组织,再外围是结缔组织增生和淋巴细胞浸润构成的非特异性肉芽组织。这种结节的形态结构通常反映某些传染病病原的特性。

另外,马属动物的鼻疽结节,牛、猪的放线菌肉芽肿,以及各种动物的霉菌性肉芽肿和寄生虫结节,都属于特异性增生性炎。

知识拓展:败血 症

一、概念

败血症是指病原微生物侵入机体,在局部组织或血液中持续繁殖,并产生大量毒性产物造成广泛的组织损害,使机体处于严重中毒状态而导致全身性反应的病理过程。临床上以寒战、高热、皮疹、关节疼痛及肝、脾肿大为特征。不同病原体侵入机体后,在其发展过程中的不同阶段可呈现不同的病理变化与病理现象,如菌血症、毒血症、病毒血症、虫血症和脓毒血症等,应与败血症加以区别。

1.菌血症 菌血症是指病原微生物突破机体的防御机构,由病灶持续不断地侵入血液循环的现象。它可能是败血症发展的开始阶段,也可能是某些传染性疾病的病原微生物出现在血液中的暂时现象。

2.毒血症 毒血症是指病原微生物侵入机体后在局部组织繁殖,其所产生的毒素被大量吸收入血而引起的全身中毒现象。如幼龄仔猪易发的水肿病,其病原是产毒型大肠杆菌,而其所产生的毒素则是水肿病发生的决定性因素之一。

3.病毒血症 病毒血症是指病毒侵入机体,在血液中持续存在的现象。如对养猪业威胁最为严重的猪瘟,在病猪的血液、淋巴结和脾脏中含病毒量最高,猪最小感染量每克组织含病毒量可达数百万个。感染后4~8天病毒含量达到高峰,此时血细胞明显减少,其后,病毒血症减轻。

4.虫血症 虫血症是指寄生原虫大量侵入机体,随血液循环散布于各组织器官,同时由其产生的毒素作用而引起全身性反应。如母猪在误食虫卵和包囊而感染。在妊娠阶段发生虫血症时,胎儿被垂直感染,出现死胎、弱仔。

5.脓毒败血症 脓毒败血症是指化脓菌由原发病灶经淋巴管或静脉扩散到机体其他器官,形成新的转移性化脓灶现象。常见病原菌有:溶血性链球菌、绿脓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等。脓毒败血症除具有败血症的一般性病理变化外,突出病变是器官多发生脓肿。

二、发生原因与发病机制

(一)发生原因

几乎所有的细菌性、病毒性传染病,都能发展为败血症,特别是一些急性传染病往往以败血症的形式表现出来,如炭疽、猪丹毒、巴氏杆菌病、猪瘟、马传染性贫血、鸡新城疫等。一些慢性传染病如鼻疽、结核,虽然以局部炎症过程为主要表现形式,但在机体抵抗力显著降低的情况下,也可以出现急性败血症的形式。而少数寄生原虫如弓形体、梨形虫也可引起败血症。另外,某些非传染性病原体也能引起败血症,如葡萄球菌、链球菌、肺炎球菌、绿脓杆菌、腐败梭菌等。此种败血症并不传染其他动物,故不属于传染病范畴。

(二)发病机制

病原体侵入机体的部位称侵入门户或感染门户,病原体常在入侵门户增殖并引起炎症,不同病原菌侵入门户各有其特点。金黄色葡萄球菌引起的败血症多来自机械性的创面炎症、烧伤创面感染以及母畜生殖道炎症;破伤风梭菌引起的败血症来自深部创伤感染,而且局部需要厌氧;病毒性败血症(如猪瘟、口蹄疫病毒)则由消化道、呼吸道黏膜及眼结膜、皮肤侵入体内,经淋巴、血液循环进入各组织器官。当机体以局部炎症的形式不能控制并消灭病原微生物时,病原体则可沿着淋巴管和血管扩散,引起相应部位的淋巴管炎、静脉炎以及淋巴结炎。因此,在侵入门户的炎症灶不明显时,通过局部淋巴管炎或静脉炎以及淋巴结的病变可查明感染门户。当机体的防御能力显著降低时,往往不经局部炎症过程,就直接进入循环血液内,引起败血症。

病原菌侵入机体后是否发生败血症取决于病原菌的致病力和畜体的免疫防御力两方面。毒力强、数量多的致病菌进入机体,引起败血症的可能性极大。畜体身体状况良好、免疫力强时,则抵御疾病的能力也会相应增强。

三、病理变化

根据引起败血症的病原体不同,将败血症分为传染病型败血症和非传染病型败血症,而其所引起的病理变化也是不同的。

1.传染病型败血症 能引起传染病的病原体,几乎都能引起败血症。传染病型败血症主要特征为全身性病理过程。因患畜多呈菌血症,使机体处于严重中毒状态和物质代谢障碍,各器官组织都发生不同程度的变性和坏死。由于机体内大量微生物存在和死前组织变性坏死,故在动物死后常呈尸僵不全和早期发生尸腐现象;而全身呈毒血症时,组织变性坏死和物质代谢障碍,致使氧化不全的代谢产物和组织分解产物在体内蓄积,引起缺氧和酸中毒,动物死后血液往往凝固不全。败血症时多有早期溶血现象,从而导致心内膜、血管内膜被血红蛋白污染,在尸体中呈玫瑰色,并在脾脏、肝脏和淋巴结等器官内有血源性色素(含铁血黄素,橙色血质)沉着。溶血和肝脏功能障碍的结果,可造成胆色素沉积,可视黏膜及皮下组织呈黄染现象。

败血症比较突出而又易于发现的病理变化是出血性素质。这主要是因微生物和毒素的作用使血管壁遭到损伤,血管通透性增高,而发生多发性、渗出性出血。表现在各部浆膜、黏膜、各器官的被膜下和实质内,有点状或斑状的出血灶,皮下、浆膜下和黏膜下的疏松结缔组织中有浆液性、出血性浸润,体腔(胸腔、腹腔及心包腔)内有积液。

脾脏的病变是特征性的,通常可肿大2~4倍。表面呈黑紫色,边缘钝圆,质地松软,触之有波动感,易碎。切面含血量多,呈紫红或黑紫色,脾髓结构模糊不清,髓质膨隆,用刀背轻轻擦过切面时,可刮下多量血粥样物。有时脾髓呈半流动状,镜检可见脾窦显著扩张充血,甚至出血,并有中性白细胞浸润,红髓和白髓内有不同程度的增生,有时还出现局灶性坏死,脾小梁和被膜的平滑肌呈变质性变化。呈现上述变化的脾脏,通常也称之为“败血脾”。淋巴组织可发生肿胀,淋巴结呈现各种急性淋巴结炎的变化,如充血、出血、水肿、嗜中性白细胞浸润;有时,淋巴组织可有明显的增生。

实质器官(心、肺、肾)发生颗粒变性和脂肪变性。心脏因心肌变性而松软脆弱,无光泽,心脏扩张,心内、外膜下常见有出血点,心脏内积有少量凝固不良的血液,这是机体发生心力衰竭的表现。肝脏肿大,呈灰黄色或黄色,往往有中央静脉淤血。肾脏变性、肿胀,切面皮质增厚,呈灰黄色,髓质为紫红色。肺脏淤血、水肿。

2.非传染病型败血症 此型又称为感染创型败血症。其特点是在机体发生局灶性创伤的基础上,有细菌感染引起炎症,进而发展为败血症。例如体表创伤、手术创(包括去势创)、产后的子宫及新生畜的脐带等损伤,因护理不当或治疗不及时造成细菌感染并引起败血症。感染创型败血症除具有上述败血症的病理变化外,不同的感染创型败血症各有其原发病灶的变化特点,它分为以下几种。

(1)创伤败血症:原发病灶存在于各种创伤(如鞍伤、蹄伤、去势创、火器伤等)。原发病灶多呈浆液性、化脓性炎或蜂窝织炎。由于病原体多沿淋巴管扩散,致病灶附近的淋巴管和淋巴结发炎。淋巴管肿胀、变粗,呈条索状,管壁增厚,而管腔狭窄,管腔内积有脓汁或纤维素凝块;淋巴结为单纯性淋巴结炎或为化脓性淋巴结炎。病灶周围静脉管,有时可呈静脉炎。静脉管壁肿胀,内膜坏死和脱落,管腔内积有血凝块或脓汁。

(2)产后败血症:母畜分娩后,由于子宫黏膜损伤或子宫内遗有胎盘碎片时,易感染化脓性或腐败性细菌,引起化脓性子宫炎或腐败性子宫炎,往往因继发败血症而死亡。此时,子宫肿大,压之有波动感,子宫内蓄积多量污秽不洁并有臭味的脓样液体。子宫黏膜淤血、出血及坏死,坏死的黏膜脱落后,形成腐烂或溃疡。

(3)脐败血症:由于新生幼畜断脐消毒不严,致使细菌感染并引起败血症。此时,脐带根部可见有出血性、化脓性炎,肝脏往往发生脓肿。

四、败血症的结局及对机体的影响

败血症是一种复杂的可累及各组织、脏器的全身性感染。发生败血症时,由于机体抵抗力降低,生命重要器官功能不全,往往导致休克而引起动物死亡。发现败血症,要及时抢救,积极治疗,才有可能治愈。

作业与思考题

一、小结与讨论

1.致炎因子的广泛性和炎症性疾病的普遍性与代表性。

2.炎症的基本病理过程与基本病理变化。

3.炎症的局部表现与全身反应。

4.炎症的类型与分类特征。

二、复习思考题

1.名词解释:炎症、白细胞游出、炎性细胞、炎性细胞浸润、渗出、纤维素性炎、卡他性炎、脓肿、瘘管、蜂窝织炎、败血症、菌血症、毒血症。

2.分别论述炎症过程中变质、渗出和增生性变化的发生机制及其意义。

3.急性炎症时有哪些局部表现和全身反应?为什么?

4.炎症介质有哪些?各有何作用?

5.炎症分几种类型?各类炎症的主要病理变化特点是什么?

6.简述渗出性炎的种类及其病变特征。

7.败血症时主要表现哪些病理变化?

(陈宏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