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萎缩

一、萎缩

发育正常的器官、组织和细胞,由于物质代谢障碍而发生体积缩小和功能减退的过程,称为萎缩。其中实质细胞的体积缩小是由于细胞的体积变小或数量减少而导致的。萎缩和发育不全有本质区别。发育不全是指在胚胎时期或生长过程中,某些器官、组织由于受到先天性缺陷、神经营养功能障碍、缺乏必需的营养物质,或感染等因素的作用,使其发育不到正常水平。如猫的泛白细胞缺乏症病毒感染导致猫小脑发育不全等。

(一)原因与类型

根据其发生原因不同,可将萎缩分为生理性萎缩和病理性萎缩。

1.生理性萎缩 在生理情况下,动物机体的某些组织器官,随着其年龄的增长和功能的减退而发生的萎缩现象,也称为退化。如幼龄动物脐带血管的退化,特别是老龄动物的某些器官(如胸腺、性腺、乳腺等)由于生理功能的自然减退和物质代谢降低,发生明显的萎缩,甚至完全消失。

2.病理性萎缩 病理性萎缩是由于某些致病因素或疾病引起的萎缩,与年龄及生理代谢无直接关系。有全身性萎缩和局部性萎缩之分。

(1)全身性萎缩:在某些致病因子作用下,机体发生全身性物质代谢障碍,以致全身各组织器官发生萎缩。全身性萎缩多见于饲料长期摄入不足、某些慢性消化道疾病、严重的消耗性疾病(如结核、恶性肿瘤)和某些寄生虫病、造血器官疾病,主要由于机体营养物质的供应和吸收不足,或体内组织蛋白过度消耗所致。动物机体发生全身性萎缩时,临床表现被毛粗乱、精神委顿、行动迟缓、进行性消瘦、营养不良性水肿、严重贫血、低蛋白血症,甚至引起各系统功能的衰竭和全身性恶病质变化。

(2)局部性萎缩:

1)神经性萎缩:由于某些外周神经或中枢神经受到损伤,其功能发生障碍,使其支配的肌肉或其他组织发生萎缩。这是因为受支配的组织失去正常的神经调节,其神经营养功能障碍所致。如鸡马立克病,外周神经(坐骨神经、臂神经)受增生的淋巴细胞破坏,引起同侧腿部肌肉萎缩。

2)废用性萎缩:由于器官或组织长期功能障碍、活动停止所致。由于器官组织长期废用、活动停止,其神经感受器得不到应有的刺激,导致局部血液供应减少,从而引起营养障碍而发生萎缩。如肢体骨折后,用石膏固定患肢,以利骨折愈合,但由于肢体长期不活动,其肌肉和骨都可发生萎缩。

3)压迫性萎缩:由于局部组织或器官长期受到机械性压迫而引起萎缩。例如:肝淤血时,中央静脉及其周围的窦状隙高度扩张,可压迫周围肝细胞索,造成肝细胞萎缩;受肿瘤、寄生虫(各种家畜的囊尾蚴、棘球蚴等)压迫的器官组织也可以发生萎缩;输尿管阻塞可引起肾盂积水,可压迫和引起肾实质的萎缩等。

4)激素性萎缩:也称为内分泌性萎缩,是由于内分泌功能低下而引起相应组织器官的萎缩。如动物去势后性器官的萎缩。

5)缺血性萎缩:是指动脉血管不全阻塞时,由于血液供应不足而引起所支配的组织或器官发生萎缩。常见于动脉硬化、栓塞或血栓等情况下。

(二)病理变化

1.全身性萎缩 表现全身性的组织或器官发生萎缩。在全身性萎缩时,机体各组织器官的萎缩程度不完全相同。脂肪组织萎缩发生得早而严重,首先是表现皮下、腹膜下、肠系膜、网膜脂肪的大量消耗,甚至完全消失;其次是肌肉组织的萎缩;再次是肝、肾、脾等实质器官的萎缩。

2.局部性萎缩 表现仅限于某一局部组织或器官发生萎缩。有的局部性萎缩在其出现局部萎缩病变的同时,还可见到引起萎缩的相关病因和相应组织或器官的代偿性肥大。

(1)眼观:组织器官体积缩小,重量减轻,被膜皱缩,边缘变锐、质地变实。胃、肠等腔管状器官的管壁变薄。脂肪组织萎缩时,其脂肪萎缩的空缺被渗出的浆液填充,形成黄白色半透明的胶冻样(图6.1、图6.2,见彩插1)。大脑萎缩时,脑回变窄,脑沟变深,皮质变薄。心、肝、肾等器官萎缩时,其颜色加深呈红褐色,称为褐色或棕色萎缩。

(2)镜检:萎缩器官的实质细胞体积缩小,胞质致密,染色较深,胞核皱缩浓染,间质增生。肌组织萎缩时表现结构疏松,肌纤维变细,胞核密度增加,间质增宽(图6.3,见彩插1)。

(三)结局和对机体的影响

萎缩是一种可复性病理过程,病因消除后,萎缩组织、器官的形态和功能可得到恢复。但若病因持续作用,萎缩可渐进性地发展为变性和坏死。萎缩的细胞体积缩小或减少,功能减退对机体是不利的,对机体的影响程度取决于萎缩发生的部位和程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