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功能变化
(一)呼吸功能的变化
缺氧时,首先出现代偿性的呼吸加深加快,通过代偿可增加肺的通气和换气量,增加氧的摄入和组织氧的供应,这种反应的出现主要是由于血氧分压的降低和CO2分压的升高,作用于颈动脉窦和主动脉弓化学感受器,通过神经反射,使呼吸中枢的兴奋性增强所致。但是这种代偿是有一定限度的,如缺氧继续加重,因长时间呼吸的加深加快,CO2排出过多,可引起低碳酸血症和呼吸性碱中毒,继而使呼吸变浅变快,浅而快的呼吸可使肺通气量显著下降,故可加重缺氧的发生。严重时,甚至引起呼吸中枢的麻痹而导致动物的死亡。
(二)循环功能的变化
缺氧时动物机体可通过循环功能的改变与调节,使血液重新分配,维持动脉压的正常。
1.血管功能改变 缺氧时血管功能改变主要取决于血管所分布的组织和器官。
(1)舒血管反应:缺氧可引起心冠状血管和脑血管扩张,其他血管反应较小,这有利于心和脑等生命重要器官的血液供应。血管扩张主要是通过局部形成酸性代谢产物及某些舒血管物质(腺苷)而使局部血管扩张和毛细血管网开放。
(2)缩血管反应:一般皮肤、肌肉、腹腔脏器的小血管在急性缺氧时常常收缩。该反应主要是由血氧分压降低,反射性地引起血管中枢兴奋和肾上腺素分泌增多引起。目的是通过血管收缩使血液重新分配,引起循环血量增加,血流加快,以满足机体对氧的需要。
2.心输出量增加 一定程度的缺氧,作为一种应激原,可引起机体交感-肾上腺髓质系统兴奋,使心跳加快,心缩加强,心输出量增加,有利于向全身器官组织输送氧,对急性缺氧有一定代偿意义。
上述代偿都是有限度的,如缺氧继续加重,因心肌本身的严重缺氧,加之氧化不全的产物对心脏的抑制作用,使心肌收缩力减弱。同时,心血管运动中枢也由兴奋转为抑制,使心脏活动减弱,血管紧张度降低,血压下降,进而导致循环衰竭,使缺氧进一步加重。
(三)血液的变化
1.红细胞及血红蛋白增多 缺氧可引起循环血液中红细胞数和血红蛋白含量增加,主要通过以下方式来实现。
(1)在急性缺氧时,交感神经系统兴奋,可使脾脏等储血器官收缩,释放出库存的血液,使循环血液中红细胞数和血红蛋白含量增加。
(2)在慢性缺氧时(高原地区),由于动脉血PO2降低,刺激肾脏肾小球旁器释放红细胞生成酶,作用于血浆中肝脏产生的促红细胞生成素原,使之转变为促红细胞生成素,简称促红素。促红素可促进骨髓内原始血细胞分化为原始红细胞,进一步促进骨髓内红细胞的成熟和释放,使循环血液中红细胞数和血红蛋白含量增加。
血中红细胞和Hb的增加可提高血氧容量,增进血液的运氧能力,使组织缺氧得到改善。
2.氧离曲线右移 与红细胞内2,3-DPG生成增多、CO2含量增多、血液pH值降低等有关。缺O2时红细胞内葡萄糖无氧酵解加强,2,3-DPG生成增多,氧离曲线右移,组织细胞能从血液中摄取更多的O2。但氧离曲线右移过度时,则会导致动脉血氧饱和度明显下降,使血红蛋白的携氧能力降低而加重缺氧。
(四)中枢神经功能的变化
中枢神经(脑组织)的新陈代谢率高,耗氧量大,其供血量约占心输出量的15%,耗氧量约占全身耗氧量的23%,所以对缺氧最为敏感。在缺氧初期,中枢神经兴奋过程加强,患畜表现兴奋不安。随着缺氧的不断加重,中枢神经则逐渐由兴奋转为抑制,此时患畜表现精神沉郁、反应迟钝、嗜睡,甚至昏迷。这是由于脑组织供能不足和酸性代谢产物增多所致。因脑组织的能量供应有85%~90%依赖于葡萄糖的有氧氧化来供给,缺氧时有氧供能发生障碍,以致脑组织的能量供给不足。而无氧酵解过程加强和酸性代谢产物的形成增多,均可对中枢神经起到抑制作用。严重者常因呼吸和心血管运动中枢的麻痹,而导致患畜呼吸、心跳停止,引起动物的死亡。
(五)组织细胞的变化
1.组织摄取氧的能力增大和利用氧的能力提高 缺氧时,组织内毛细血管密度增加、数量增多,可促使血氧向组织细胞内弥散;同时,细胞内线粒体的数量、膜的表面积、呼吸链中的酶增加,故组织摄取氧的能力在一定限度内有所增加。这些都可使组织充分利用现有的氧来维持正常的生物氧化过程。
2.细胞内的无氧酵解加强 缺氧的组织和细胞内,有氧分解过程降低,无氧酵解过程加强,通过这个方式来代偿氧的供应不足。但严重缺氧时,组织将因呼吸不全、供能不足而表现出组织器官的功能紊乱,导致细胞变性坏死。
3.肌红蛋白增加 慢性缺氧时动物肌肉中的肌红蛋白含量增多,肌红蛋白和氧的亲和力较大,当氧分压进一步降低时,肌红蛋白可释放大量的氧供组织细胞利用。同时,肌肉中肌红蛋白的含量增加,有利于氧的储存,以补偿组织中氧含量的不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