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尸体变化
动物死亡后,有机体变为尸体。因受体内存在的酶和细菌的作用,以及外界环境的影响,逐渐发生一系列的死后变化。在检查判定大体病变前,正确地辨认尸体变化,可以避免把某些死后变化误认为生前的病理变化。尸体变化主要包括尸冷、尸僵、尸斑、血液凝固、尸体自溶和腐败。
1.尸冷 尸冷是指动物死亡后,由于动物体内产热过程停止,尸体温度逐渐降至外界环境温度水平的现象。尸冷之所以发生是由于机体死亡后,机体的新陈代谢停止,产热过程终止,而散热过程仍在继续进行。尸体温度下降的速度,在最初几小时较快,以后逐渐变慢。通常在室温条件下,平均每小时下降l℃,因此动物的死亡时间大约等于动物的体温与尸体温度之差。尸体温度下降迅速受外界环境温度的影响,当外界温度低时,尸冷可能发生快些。尸温检查有助于确定死亡时间。
2.尸僵 动物死亡后,其肢体发生僵硬的现象,称为尸僵。尸僵是由于肌细胞蛋白质发生凝固,致使肌肉固缩变得致密僵硬而引起的。尸僵一般在动物死后1~6小时开始发生,经10~24小时发展完全,在死后24~48小时开始缓解。尸僵的发生和缓解一般是按头部、颈部、前肢、体躯和后肢的顺序进行。尸僵除见于骨骼肌外,心肌、平滑肌同样可以发生,心肌的尸僵在死后0.5小时左右即可发生。周围气温较高时,尸僵出现较早,解僵较快;寒冷时则出现较晚,解僵较迟。肌肉发达的动物尸僵较明显,死于破伤风的动物尸僵发生快而明显。死于败血症的动物,尸僵不显著或不出现。心肌变性或心力衰竭的心肌,则尸僵不出现或尸僵不完全,这种心脏质地柔软,心脏扩张,并充满血液。
3.尸斑 动物死亡后,血液由于受重力的影响,沉降到尸体低下部位而出现的色斑称为尸斑。动物死后,由于心脏和大动脉管的临终收缩及尸僵的发生,将血液排挤到静脉系统内,并由于重力作用,血液流向尸体的低下部位,使该部血管充盈血液,组织呈暗红色(死后1~1.5小时出现)。初期指压退色,并且这种色斑可随尸体位置的变更而改变。后期由于发生溶血使该部组织染成红色(一般在死后24小时左右开始出现),此时指压或改变尸体位置也不会消失,即尸斑形成。尸斑在尸体倒卧侧的皮肤、肺、肝、肾等表现均很明显,要注意不要把这种死后变化与生前的充血、淤血相混淆。在采取病料时,如无特异病变、特殊需要,最好不取这些部位的组织。
4.血液凝固 动物死亡后,心脏和大血管内的血液即凝固成血凝块,称为血液凝固。死亡较慢者,血凝块往往分为两层,上层呈黄色鸡油样血浆层,称为鸡脂样凝血块。下层是暗红色细胞层。死亡时间较快时,血凝块则呈一致的暗紫红色。死于败血症或窒息、缺氧的动物,血液凝固不良或不凝固。剖检时,要注意血凝块与生前形成的血栓相区别。
5.尸体自溶和腐败 尸体自溶是指体内组织受到自身蛋白溶解酶的作用,而发生自体溶解的过程。表现最明显的是胃肠和胰腺。在外界气温较高,死亡时间较长的情况下,剖检时可常见到胃肠道黏膜的脱落,这就是一种自溶现象。
尸体腐败是指尸体组织蛋白由于受到腐败菌的作用发生腐败分解的现象。参与腐败过程的腐败菌主要是厌氧菌,它们主要来自消化道,但也有从体外进入的。死于败血症或有大面积化脓的动物尸体极易腐败。尸体腐败破坏生前病变,给剖检工作带来困难,因此,动物死后剖检应尽早进行,最好在6小时以内进行。尸体腐败有以下几种表现形式。
(1)腹围膨大:腹围膨大是胃肠内细菌大量繁殖,使胃肠内容物腐败发酵而产生大量气体的结果。
(2)尸绿:由于组织分解产生的硫化氢与红细胞分解产生的血红蛋白和铁结合形成硫化血红蛋白和硫化铁,致使腐败组织呈绿色,此种变化在肠道最为明显。
(3)尸臭:在尸体腐败过程可产生大量有恶臭气味的气体,如硫化氢等,故使尸体发出腐臭味。
(4)实质脏器腐败:实质脏器腐败后体积增大,质地柔软,呈泡沫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