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间质性肾炎
间质性肾炎是以炎症主要侵害肾间质,以间质内炎性细胞浸润和结缔组织增生为特征的一种肾炎。
(一)病因和发病机制
一般认为间质性肾炎与感染和中毒有关,布氏杆菌病、钩端螺旋体病、牛恶性卡他热、马传染性贫血等疫病可引起感染性间质性肾炎,二甲氧苄青霉素、氨苄青霉素、头孢菌素及磺胺类药物中毒可引起中毒性间质性肾炎。在上述疾病过程中,各种病源微生物和有毒产物在经肾脏排出时,均可侵害肾间质,引起肾间质的损伤和间质性肾炎的发生。
间质性肾炎时,其感染和中毒性因素多经血源途径侵害肾间质,所以病变多为两侧性。其炎症病变主要发生在肾间质,开始表现炎性细胞浸润占优势,而后则以结缔组织的增生占优势。由于间质的炎性细胞浸润和结缔组织增生,而致实质受压萎缩,甚至发生纤维化。
(二)类型与病理变化
根据炎症经过不同,可将其分为急性间质性肾炎和慢性间质性肾炎两种。
1.急性间质性肾炎 多为间质性肾炎初期病变,其特点是以间质内炎性细胞浸润占优势。
(1)眼观:病肾体积肿大,被膜紧张,容易剥离。剥离后表面光滑,并散发有多量针尖至米粒大小的灰白色或灰黄色小病灶,重者小病灶互相融合成玉米粒或更大的灰白色斑,故有“白斑肾”之称。切面可见这种病灶呈线条状散布。
(2)镜检:肾间质内有多量的淋巴细胞、巨噬细胞,嗜中性粒细胞和浆细胞浸润,并有少量成纤维细胞增生,这是构成眼观所见灰白色斑点状病灶的基础(图15.7)。
图15.7 急性间质性肾炎
(肾间质大量炎性细胞浸润)
2.慢性间质性肾炎 多为间质性肾炎晚期病变,其特点是以间质结缔组织增生占优势。
(1)眼观:病肾体积缩小,质度变硬,被膜皱缩、增厚、不易剥离,表面高低不平,故有“皱缩肾”之称。切面皮质变薄,增生的结缔组织呈条纹状,常可在皮质和髓质内见到囊肿,其中充满淡黄色尿液。
(2)镜检:肾间质结缔组织显著增生,压迫肾小球和肾小管,使其发生萎缩。有的肾小球发生纤维化或透明变性,部分肾小管发生阻塞,有的肾小球呈代偿性肥大,肾小管呈代偿性扩张,形成大小不一的囊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