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传染性肝炎

一、传染性肝炎

传染性肝炎主要由病毒、细菌、霉菌和寄生虫等生物性因素的感染所引起。

(一)病毒性肝炎

病毒性肝炎都是由一些嗜肝性病毒(如雏鸭肝炎病毒、火鸡包涵体肝炎病毒、犬传染性肝炎病毒)等的感染所引起。某些不是以肝脏为主要靶器官的病毒如牛恶性卡他热、鸭瘟、马传染性贫血等也可引起肝炎。

1.眼观 肝脏呈不同程度的肿大,边缘变钝,被膜紧张,切面外翻。表面及切面呈暗红色或土黄色相间的斑驳色彩,其间往往有灰白色或灰黄色大小不等、形状不一的坏死灶。胆囊肿大,胆汁蓄积,胆囊黏膜充血、水肿。

2.镜检 肝小叶中央静脉及其周围的肝窦扩张充血,肝细胞发生水疱变性和坏死,有时可在肝细胞的胞核或胞浆内发现特异性的病毒包涵体。小叶内见有出血和灶状坏死,小叶间和汇管区内有淋巴细胞增殖和浸润,汇管区内小胆管的数量增多。病程较久时,可转为慢性经过,其主要特征为肝内大量的结缔组织增生而导致肝硬变。

(二)细菌性肝炎

引起此类肝炎的细菌种类很多,如沙门杆菌、坏死杆菌、钩端螺旋体和各种化脓性细菌等。其病理变化特征有坏死、化脓或肉芽肿形成等多种表现形式。

1.坏死性肝炎 坏死性肝炎以肝组织的坏死为主要特征。

(1)眼观:肝脏肿胀,表面和切面可见许多形态不一的灰白色凝固性坏死灶。其中,由禽巴氏杆菌引起的肝炎,坏死灶通常极其细小,多呈密集分布;坏死灶较大的,分布较为稀疏。由鸡白痢沙门杆菌引起的,除见坏死灶外,肝脏多有充血和出血。由钩端螺旋体引起的,在肝的切面还见黄绿色的胆汁淤积点。

(2)镜检:坏死病灶集中于肝小叶内,因感染的细菌种类不同,坏死可呈局灶性或弥漫性。坏死灶内的肝细胞完全坏死时,呈均质无结构的一片红染。有时仅见坏死细胞的轮廓和一些未完全溶解的核碎屑,坏死灶外围常有以淋巴细胞为主的炎性细胞浸润。仔猪副伤寒的肝坏死灶内还有渗出的纤维素和白细胞,以后逐渐过渡为以单核细胞和网状细胞增生组成的细胞性结节。

2.化脓性肝炎 化脓性肝炎以肝组织的化脓为主要特征,化脓菌多由门静脉侵入,也有少数来源于肝脏附近的化脓灶或全身其他部位的化脓灶蔓延而引起。

(1)眼观:病变肝脏体积肿大,肝组织中有大小不一、数量不等的充满脓液的脓肿灶。

(2)镜检:病变区肝组织发生脓性溶解,化脓灶内充满大量的嗜中性粒细胞和脓球(变性坏死的嗜中性粒细胞)。

(三)霉菌性肝炎

霉菌性肝炎多由黄曲霉菌等致病性真菌的感染而引起,以肝细胞脂肪变性、出血、坏死和淋巴细胞增生,间质小胆管增生为特征。慢性病例则形成特异性肉芽肿结节。镜检可见结节中心为均质无结构的坏死灶,其中可发现大量的菌丝体,周围为多量上皮样细胞浸润,其间还可见到胞体较大的多核巨细胞。再外围有多量淋巴细胞浸润和数量不等的结缔组织环绕。

(四)寄生虫性肝炎

寄生虫性肝炎多由某些寄生虫在肝实质或肝内胆管内寄生繁殖,或某些寄生虫幼虫在肝脏内移行所引起。常见的有以下几种:

1.鸡组织滴虫性肝炎 鸡组织滴虫主要寄生在鸡的盲肠黏膜和肝细胞内,以引起盲肠和肝脏的坏死性炎症为主要特征,肝脏病变主要表现为肝脏的灶状坏死。

(1)眼观:肝脏体积肿大,表面有许多圆形的坏死病灶,坏死灶呈黄色或黄绿色,中间凹陷,边缘凸起,呈火山口状。

(2)镜检:许多小叶肝细胞呈弥漫性坏死,坏死灶外围见有大量组织滴虫和巨噬细胞,并有淋巴细胞广泛浸润。病情较缓和的病灶内因结缔组织增生而发生瘢痕化。

2.兔球虫性肝炎 其病原为艾美尔球虫,主要寄生于肠黏膜和肝胆管黏膜内。在肝内寄生主要以引起球虫性肝炎病变。

(1)眼观:肝脏体积肿大,表面有数量不等的米粒大至豌豆大的许多圆形的黄白色结节。胆管扩张,管壁增厚,呈弯曲的条索状。

(2)镜检:初期胆管黏膜呈卡他性胆管炎变化,以后由于胆管上皮增生,使胆管显著扩张,黏膜上皮呈乳头状或树枝状突起于胆管腔内,在上皮层内可见到球虫卵囊和裂殖体。慢性病变胆管周围和肝小叶间有多量结缔组织增生,附近的肝组织萎缩。

3.幼虫移行性肝炎 某些寄生虫(蛔虫和肾虫)的幼虫在肝脏内移行时,可引起肝组织的损伤和肝炎的发生。

(1)眼观:肝脏实质受到不同程度的破坏,继而出现纤维结缔组织增生的修复过程。在肝脏被膜与间质中可见结缔组织增生。肝脏表面有大量形态不一的白斑,白斑质地致密和硬固,有时高出被膜位置。

(2)镜检:许多肝小叶内见局灶性坏死病灶,其周围有大量嗜酸性粒细胞以及少量嗜中性粒细胞和淋巴细胞浸润,小叶间和汇管区结缔组织增生。病程稍久的病例,小叶内的坏死灶多被增生的纤维组织所取代而形成瘢痕组织,这就是肉眼所见的白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