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热的发展过程

一、发热的发展过程

发热的发展过程可相对地划分为增热期、热极期和退热期三个阶段(图5.3)。

图5.3 发热的发展过程

1.增热期 增热期也称体温上升期。此时体温调节中枢的体温调定点上移,血液温度低于调定点的温热感受值,导致产热增多,散热减少,体温开始上升。但体温升高的速度并不一致,如猪瘟、猪丹毒、牛恶性卡他热等疾病,体温升高很快;而温和型猪瘟、牛羊血液寄生虫病、犬瘟热等病的体温则是缓慢上升。此期的特点是:产热增多,散热减少,产热比散热占优势。肌肉收缩加强,肌糖原分解增多,使产热增加,同时肝糖原分解增强;机体皮肤血管收缩,汗腺分泌减少,使散热减少,因而体温上升。患畜临床表现:精神沉郁,食欲减退或废绝,呼吸和心跳加快,皮肤干燥,皮温降低有冷感,被毛蓬松、寒战等。

2.热极期 热极期又称高热期或发热持续期。体温升高到新的调定点水平时,不再上升而维持较高水平。在不同的疾病和动物,体温升高的水平和持续的时间也有不同,例如牛传染性胸膜肺炎的高热期2~3周之久,慢性猪瘟的高热期可持续1周以上;而牛流行性感冒的高热期仅为数小时或几天。高热期的特点是:此时体温调节中枢在一个较高水平上按正常的调节方式进行调节,故产、散热在比较高的水平上维持平衡。这时散热过程也开始加强,患畜皮肤血管舒张,但此时产热过程并不降低,所以体温仍然维持在较高水平上。临床表现为皮温增高,眼结膜潮红充血,呼吸和心跳加快,胃肠蠕动减弱,粪便干燥,尿量减少等症状。

3.退热期 由于机体防御功能的增强,发热激活物、内生性致热原及介质的消除,使体温调节中枢的调定点返回正常水平,因而体温逐渐调节到正常水平。其特点是:散热超过产热,体温逐渐下降。此时患畜血管进一步扩张,大量排汗,排尿,产热减少,体温下降并逐渐恢复正常。但是,如果体温迅速下降或突然下降,称为热骤退。体温下降过快,有时可引起急性循环衰竭(虚脱)而造成严重后果。如果体温逐渐下降的,称渐退。

发热过程虽然相对地分为三个时期,但由于散热和产热之间的调节变化,体温可以显著的波动。各个阶段的持续时间和转变速度,不仅取决于致病因素或致热物质的性质,也取决于机体的个体特征和功能状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