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致热原性发热

一、致热原性发热

凡能引起机体产生内生性致热原的各种致热刺激物,通称为致热原。根据其来源与性质的不同又可分为以下两类:

(一)传染性致热原发热

传染性致热原发热是由细菌、病毒、立克次体及原虫等病原体感染引起的发热。绝大多数传染病或寄生虫病发病过程中,都能见到发热的症状。常见的如口蹄疫、猪瘟、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牛恶性卡他热、牛焦虫病、牛锥虫病、犬瘟热等。这一类致热原作为外源性致热原,能刺激机体产生和释放内生性致热原从而引起发热。

(二)非传染性致热原发热

1.恶性肿瘤产物性发热 某些恶性肿瘤如恶性淋巴瘤、肉瘤等,由于瘤组织坏死产物释放造成无菌炎症引起发热。肿瘤还可能引起免疫反应,通过抗原抗体复合物的形成导致发热。癌瘤组织的高分子物质,为多糖体成分,具有致热作用。

2.无菌性发热 大手术、大面积烧伤,辐射损伤,严重组织挫伤或其他组织梗死过程中,因组织细胞坏死崩解释放各种刺激因子,引起单核细胞及其他吞噬细胞释放内生性致热原而导致发热。

3.变态反应性发热 变态反应性疾病(如荨麻疹)及实验性变态反应伴有的发热,由于抗原抗体复合物激活了产致热原细胞使其产生和释放内生性致热原。

4.激素类发热 体内某些类固醇产物有致热作用。某些类固醇激素(如孕酮、睾丸酮等)的中间产物,正常情况下这些代谢产物在肝脏内被结合或酯化而失去致热作用,在肝功能不全时这些物质在血中的含量增多,可引起发热。将此类物质与白细胞一起培养,可使白细胞释放内生性致热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