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栓形成过程与血栓形态
(一)血栓形成过程
血栓形成主要包括血小板析出、黏集过程和纤维蛋白析出的血液凝固过程。其中内膜损伤、血小板析出黏集为血栓形成的起始点。在血栓形成初期,由于血管内膜的损伤和血流状态的改变,血小板不断由轴流转入边流,并逐渐析出黏集在损伤的内膜上形成血小板黏集堆。同时,还有少量的白细胞和纤维蛋白也析出黏集,这种以血小板为主要成分的黏集堆称血小板血栓。因其呈灰白色常称为白色血栓,又因其为整个血栓形成的起始部,故又称为血栓头部,它较牢固地粘连在血管壁上。由于上述血栓头部突出于血管内腔,使血流产生漩涡,更可促使血小板的析出和黏集,而形成新的血小板黏集堆,如此反复出现血小板黏集堆,并不断增大、增多,而形成许多分枝状或珊瑚状血小板嵴,称血小板小梁。与其同时,小梁间的血流逐渐变慢,又由于血小板的不断崩解,释放出血小板凝血因子,而使血浆中可溶性纤维蛋白原转变成不溶性纤维蛋白,并在小梁间形成网状结构而网罗血细胞,即发生血液凝固过程,于是形成一种红白相间的混合血栓,又称血栓体部。而后,随着血栓体部的不断增大,而使局部血管阻塞,导致该部位的血流停止,于是局部血液发生凝固而形成条索状红色血栓,又称血栓尾部(图2.5)。
图2.5 血栓形成过程示意
a.血小板析出沉着并黏集在损伤的血管壁上b.血小板黏集形成小梁,并有白细胞黏集c.小梁间形成网状的纤维蛋白,血液凝固
(二)血栓形态
1.白色血栓 白色血栓在血流较快的情况下形成,主要发生在心瓣膜上,多见于急性风湿性或亚急性感染性心内膜炎和慢性猪丹毒时。白色血栓主要由血小板组成,随血小板不断黏集而增大。血栓呈灰白色,疣状或菜花状,质地硬实,与瓣膜或血管壁粘连。
2.混合血栓 混合血栓多发生于血流缓慢的静脉,往往以瓣膜囊(静脉瓣近心端)或内膜损伤处为起始点,血流经过该处时在其下游形成涡流,引起血小板黏集,构成静脉血栓的头部(白色血栓)。血流经过该突出的头部时,其下游又发生涡流,又使血小板析出和黏集,上述过程沿血流方向重复出现,逐渐形成分支性血小板小梁,其表面黏附很多的白细胞。在血小板小梁间血流几乎停滞,或发生凝固,红细胞被裹于网状纤维蛋白中。混合血栓呈灰白与红褐色相间的条纹状结构,质地粗糙,呈圆柱状,与血管壁粘连。
3.红色血栓 主要见于静脉,随混合血栓逐渐增大最终阻塞管腔,局部血流停止,血液发生凝固,构成静脉血栓的尾部。红色血栓呈红褐色,新鲜的红色血栓较湿润,并有一定的弹性,与血凝块类似。经一定时间后,由于水分被吸收而失去弹性,变得干燥易碎,并容易脱落形成栓子,引起血栓性栓塞。
4.透明血栓 多见于弥散性血管内凝血,血栓发生于全身微循环小血管内,只能在镜下见到,故又称微血栓。主要由纤维蛋白构成。
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时,凝血系统激活后,肾小球毛细血管袢中可见纤维素性微血栓,纤维素染色呈现亮红色半透明状态。
按血栓形成的部位及血管有无完全闭塞,又有附壁血栓和闭塞性血栓之分。前者发生在心腔和动脉瘤内或指黏附在血管上尚未将血管完全堵塞的血栓。后者血管完全被血栓闭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