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病理变化
2025年09月26日
二、病理变化
旋毛虫成虫和幼虫都有致病作用,其病理变化主要发生在肠道和肌肉。成虫在小肠内寄生危害性较小,以引起轻度的卡他性肠炎为主要特征,如表现小肠黏膜肿胀、充血、出血、黏液分泌增多等变化。
幼虫在横纹肌内寄生,以形成肌旋毛虫包囊为主要特征。肌肉病变初期眼观难以辨认,只有在包囊发生钙化或形成肉芽肿后,眼观才能在肌组织中发现散在性的白色小点状病变。
镜检:病初在横纹肌内肌纤维之间可见到呈直杆状的幼虫,此时肌纤维无明显变化。而后可见幼虫进入肌纤维内,虫体变得细长,此时可见肌纤维肿胀变性,横纹消失。虫体周围的肌浆溶解,肌核坏死崩解。随着幼虫的不断发育,虫体逐渐蜷曲,使肌纤维呈纺锤形膨胀,虫体所在部位形成梭形肌腔,肌腔内残存细胞分裂增殖,形成多核型成肌细胞。以后多核型成肌细胞核逐渐消失,从而形成透明的囊壁,构成旋毛虫的包囊(图20.17,见彩插16)。
在幼虫侵害肌纤维的同时,肌组织呈现不同程度的炎症反应。主要表现淋巴细胞、嗜中性粒细胞和嗜酸性粒细胞浸润。而后由成纤维细胞增生,与淋巴细胞、嗜酸性粒细胞等炎性细胞共同构成肉芽肿,从而形成肉芽肿性包囊,陈旧的包囊中心可见坏死和钙化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