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原与发病机制
2025年09月26日
一、病原与发病机制
球虫病病原为艾美尔科球虫,本病以食入感染性卵囊而发病。卵囊被易感动物吞食后被消化酶所消化,子孢子从卵囊内逸出,侵入易感肠段肠黏膜上皮细胞内变为滋养体,滋养体经无性分裂形成体积较大的裂殖体。裂殖体经过反复多代的裂体生殖,即可转为有性繁殖阶段,首先形成配子体,配子体增大和核分裂,分别形成大、小配子体,通过受精形成合子。合子周围形成1~2层包膜发育成卵囊,离开上皮细胞随粪便排出。
卵囊内的合子在体外分裂成孢子体,并在孢子体外周形成壁膜,称为孢子囊。孢子囊继续分裂成子孢子,完成孢子生殖形成感染性卵囊。
由于裂殖体在肠管黏膜上皮内大量繁殖的过程中,严重破坏黏膜,而引起黏膜发炎和损伤。一方面由于肠管的功能障碍,严重影响营养物质的消化吸收,导致营养不良;另一方面由于肠黏膜及其血管的损伤,大量的体液和血液流入肠腔内,引起患病畜禽的血痢、贫血和消瘦;加之肠内有毒物质与炎性产物的吸收,使机体发生自体中毒,导致病情的恶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