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禽曲霉菌病

一、禽曲霉菌病

禽曲霉菌病是禽类最为常见的一种霉菌病,幼禽最易感染,常呈急性暴发性流行,发病率和死亡率较高;成禽常呈慢性散发,其特点是病程较长,病变较严重。禽曲霉菌病表现形式有曲霉菌性肺炎、曲霉菌性脑炎、曲霉菌性眼炎、曲霉菌性皮炎,还可呈现消化系统曲霉菌病、心血管系统曲霉菌病、泌尿系统曲霉菌病、蛋源性曲霉菌病等。

(一)病原与发病机制

烟曲霉菌是引起禽曲霉菌病的主要病原,对禽类的致病性最强,以孢子和菌丝两种形态分布于肺脏和气囊等组织器官。

根据病原菌来源,禽曲霉菌病分为内源性感染和外源性感染两类。内源性病原菌存在于正常禽类机体内,这类病原菌对禽类是条件致病菌,正常情况下并不致病,但当机体抵抗力下降时,即可大量繁殖,造成内源性感染。外源性病原菌存在于自然环境内,常通过污染饲料、垫料、器具和禽舍内的空气,经呼吸道和消化道感染。经鼻腔吸入机体内的曲霉菌孢子,首先在肺泡壁吸附繁殖,在侵入部位引起炎症。随后或侵入局部淋巴结或随血流转移至其他器官组织,并在侵入组织内繁殖,造成组织器官的损伤。代谢产生的酶类和酸性代谢产物导致组织细胞变性和坏死,局部血液循环障碍。感染性病灶互相融合,加之炎性细胞浸润和组织增生,形成广泛性的组织坏死和肉芽肿性炎症。

(二)病理变化

1.肺脏曲霉菌病 肺脏曲霉菌病是禽曲霉菌病最为常见的表现形式,主要由于吸入污染环境中的曲霉菌孢子所致,又称禽曲霉菌性肺炎。

剖检可见上呼吸道有浆液性或卡他性炎症,气囊和肺部的病变具有特征性,胸腹气囊膜混浊、肥厚。气囊膜上有大量黄白色霉菌结节,肺脏表面有散在或密集的针头大、小米大、绿豆大乃至豌豆大灰白色或灰黄色结节(图19.5,见彩插14)。其结节易于剥离,切开见有层次结构,内部包有干酪块。在肺炎结节周围常看到红晕,有时数个或十多个结节融合在一起,形成较大的坏死灶。有时形成较大的灰白色或灰绿色的菌丝团块(霉斑)覆盖肺脏及其他器官表面。有时在皮下、体腔内形成巨大的霉菌结节。有时在肠系膜上密布小米粒大小的霉菌结节。用这种团块涂片可看到菌丝呈烧瓶状的分生孢子体。

镜检可见肺脏组织病变由局部性肺炎、肉芽肿性结节和坏死灶构成。肺组织充血,并有浆液性、卡他性炎症,有些部位发生坏死,间质中有单核细胞、淋巴细胞和假嗜酸性粒细胞浸润。肉芽肿结节可密布于肺组织中,结节的结构具有层次性。中心为干酪样坏死,其中有粗大分枝的菌丝体,H.E染色菌丝体呈深蓝色,周围是核破裂的坏死物(图19.6,见彩插14)。向外是由上皮样细胞、多核巨细胞、巨噬细胞构成的霉菌性肉芽组织。最外层是淋巴细胞和成纤维细胞形成的普通肉芽组织。

2.脑膜脑炎性曲霉菌病 脑膜脑炎性曲霉菌病是由曲霉菌自气囊病灶侵入血管随血流扩散到脑部而引起的,在大脑和小脑形成肉芽肿、化脓和坏死性病灶。组织学检查,除发现菌丝生长外,大脑病变以坏死和假嗜酸性粒细胞及单核细胞浸润为特征,在坏死区周围出现水肿,血管周围浸润有淋巴细胞,有时可见到动脉栓塞、血管炎和渗出性真菌性脑膜炎。

3.眼曲霉菌病 眼曲霉菌病是由于曲霉菌自气囊病灶侵入血管随血流扩散到眼部而引起,以眼炎为特征。眼结膜、瞬膜充血肿胀,继之眼睑肿胀,最后形成蚕豆大干酪物,有时上下眼睑粘连在一起,有的鸡在角膜中央还形成溃疡。

(三)病理诊断

1.肺脏曲霉菌病 肺脏和气囊等呼吸器官发生广泛性炎症和灰白色半透明或混浊的霉菌性肉芽肿结节。

2.脑膜脑炎性曲霉菌病 大脑和小脑形成肉芽肿、化脓和坏死性病灶。

3.眼曲霉菌病 眼结膜、瞬膜、眼睑充血肿胀,角膜有溃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