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动脉性充血

一、动脉性充血

动脉性充血是指在某些致病因素的作用下,局部组织或器官的小动脉及毛细血管扩张,动脉血流入增多的现象,简称充血。

(一)原因与类型

动脉性充血可分为生理性充血和病理性充血两类。

1.生理性充血 在生理情况下,当某器官组织功能活动增强时,血液循环加快,血流量增多,就会引起相应组织器官出现生理性充血。例如:采食后胃肠道黏膜的充血,运动时骨骼肌的充血,妊娠时的子宫充血,都属于生理性充血。

2.病理性充血 各种致病因子作用局部组织或器官所引起的充血,称为病理性充血。根据发生原因可将其分为以下几种:

(1)神经性充血:它是指各种致病因素作用于局部神经感受器,通过神经的反射引起的一种充血。致病因素作用于局神经感受器,可反射性地引起舒血管神经兴奋性升高,缩血管神经兴奋性减弱,使小动脉和毛细血管扩张,引起充血。如炎症初期或炎区周围的炎性充血即属于神经性充血。

(2)侧枝性充血:某一动脉由于血栓形成、栓塞或肿瘤压迫等原因,使动脉管腔狭窄或阻塞,周围动脉吻合枝(侧枝)为了恢复血液供应,发生反射性地扩张充血,借以建立侧枝循环,使缺血组织得到血液供应,称为侧枝性充血(图2.2)。

图2.2 侧枝性充血模式

a.正常动脉血管及侧枝 b.动脉血管阻塞,阻塞上方及周围侧枝动脉扩张充血

(3)减压后充血:动物机体某部因血管长期受压引起局部组织缺血,当压力突然解除后,原受压组织内的小动脉和毛细血管反射性地扩张充血,称为减压后充血或贫血后充血。如牛瘤胃臌气或腹水时,瘤胃胀满气体或腹腔大量积水,压迫腹腔脏器血管造成缺血,在实施瘤胃放气和腹腔穿刺放水时,如果放气、放水过速,腹腔内压力迅速降低,腹腔脏器由缺血转为充血;此时大量血液积涌到腹腔脏器血管内,造成腹腔以外器官的有效循环血量急剧减少,血压下降,严重时引起脑贫血,甚至导致动物死亡。因此,实施瘤胃放气或排除腹水时应特别注意防止过速。

(二)病理变化

1.眼观 充血的组织器官由于局部动脉血液流入增多,血液供氧丰富,组织代谢旺盛,会出现局部温度升高,颜色鲜红,体积稍肿大,功能增强(如黏膜腺体分泌增多)等现象。

2.镜检 小动脉和毛细血管扩张、充满红细胞,平时处于闭锁状态的毛细血管开放,毛细血管数量增多。由于充血多半是炎性充血,故常见有炎性渗出、出血、实质细胞变性或坏死,以及炎性细胞浸润等病理变化。

(三)结局

充血是机体对致病因素作用产生的防御性、适应性反应之一。充血时由于血流量增加和血流速度加快,给局部组织带来大量氧气、营养物质、白细胞和抗体,具有抗损伤作用。同时又可将局部的病理产物和致病因子及时排除,对消除病因和修复组织损伤均有积极作用。临床上常采用红外线照射、热敷和涂擦刺激药剂等人为造成充血的方法来治疗某些疾病。充血一般是暂时的,病因消除后即可恢复。若病因作用较强或持续时间较长而引起持续性充血时,可造成血管壁的紧张度下降或丧失,血流逐渐缓慢,进而发生淤血、水肿和出血等变化。充血有时也会造成严重后果,如发生日射病时,脑部严重充血,甚至因脑血管破裂而致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