类型与病理变化
(一)猪沙门杆菌病
猪沙门杆菌病又叫仔猪副伤寒,主要发生于仔猪,尤其是2~4月龄较为多见,成年猪多以伴发的形式出现。根据其病理变化特点不同,分为急性和慢性型,急性型呈败血症病变,慢性型呈坏死性肠炎病变。
1.急性败血型 以败血症变化和肝脏的点状坏死为病变特征。病死猪耳部、鼻端、面部及腹部皮肤呈蓝紫色。全身浆膜、黏膜及各内脏器官点状出血。全身淋巴结发生急性淋巴结炎,脾脏呈急性炎性脾肿,胃黏膜有大小不等的出血斑,肠黏膜充血、潮红,肠壁淋巴滤泡肿胀。肠系膜淋巴结索状肿大,切面呈大理石样。肝脏肿大,被膜下密布细小的灰黄色坏死点。
2.慢性肠型 以坏死性肠炎为特征,多见于盲肠、结肠,有时波及回肠后段。病猪表现为尸体消瘦,皮肤粗糙,在胸、腹下部或腿内侧等薄皮部,常见痂样湿疹,可达黄豆或豌豆大,暗红色或黑褐色。肠道病变主要在回肠和大肠,可见回肠、盲肠、结肠发生广泛性的纤维素性肠炎变化,肠黏膜表面附着有大量的糠麸样纤维素性渗出物(图17.3,见彩插6)。或呈现纤维素性坏死性肠炎变化,肠黏膜上覆有一层灰黄色纤维素性坏死性假膜或形成四周隆起,中央凹陷,边缘不整的溃疡面(图17.4,见彩插6)。肝、脾肿大、有坏死点,肠系膜淋巴结充血、肿大、坏死。
(二)牛沙门杆菌病
牛沙门杆菌病又叫牛副伤寒,主要发生于10~14天以上的犊牛。犊牛发病后常呈流行性,而成年牛则为散发。
1.成年牛 病变主要呈急性出血性肠炎。剖检或屠宰时,可看到肠黏膜潮红,常杂有出血,大肠黏膜脱落,有局部坏死区。腺胃黏膜也可能炎性潮红。肠系膜淋巴结呈不同程度的水肿、出血。肝脂肪性变或灶性坏死。胆囊壁有增厚,胆汁混浊,呈黄褐色。在病程长的病例,肺部有肺炎区。脾常充血、肿大。
2.犊牛 急性型呈败血症变化,心壁、腹膜以及腺胃、小肠和膀胱黏膜有小出血点。胃肠道呈急性卡他性或出血性炎症,炎症主要位于皱胃和小肠后段。肠系膜淋巴结、肠孤立淋巴滤泡与淋巴集结增生,均呈“髓样肿胀”或“髓样变”。脾脏肿大、质软,镜下为淤血和急性脾炎,也可见网状内皮细胞增生与坏死。肝脏表面可见多少不一的灰黄或灰白色细小病灶,镜下为肝细胞坏死灶、渗出灶或增生灶(副伤寒结节)。肾偶见出血点和灰白色小灶。亚急性或慢性型,主要表现为卡他化脓性支气管肺炎、肝炎和关节炎。肺炎主要位于肺脏尖叶、心叶和膈叶前下缘,可见到实变和化脓灶,并常有浆液纤维素性胸膜炎。肝炎基本表现为上述三种灶状病变,但增生灶较为明显。关节受损时常表现为浆液纤维素性关节炎。
(三)鸡沙门杆菌病
鸡白痢是由鸡白痢沙门杆菌引起的鸡的传染病,幼雏感染后常呈急性败血症,发病率和死亡率都高,成年鸡感染后,多呈慢性或隐性带菌,可随粪便排出,因卵巢带菌,严重影响孵化率和雏鸡成活率。
1.雏鸡 1周龄以内的病死雏鸡主要可见其脐环愈合不良,卵黄变性和吸收不良。1周龄以上的病雏鸡主要病变为肝脏肿大,表面及切面散在有针尖至小米粒大小的灰白色或灰黄色坏死灶。胆囊肿大、充盈(图17.5,见彩插6)。脾脏充血、肿大,被膜下散在有针尖大至小米粒大的灰白色或灰黄色坏死灶。肺脏充血、淤血,病程长者见有灰白色或灰黄色结节或干酪样坏死。心肌肿胀,有大小不等的灰白色坏死结节。肾脏肿大,肾小管和输尿管内充满灰白色尿酸盐。盲肠肿大,肠腔内有灰白色或灰黄色干酪样坏死物。
2.产蛋鸡 产蛋鸡主要以卵巢炎和卵黄性腹膜炎为主要特征。剖检可见卵子变性、变形、变色(图17.6,见彩插6)。卵黄囊由正常的深黄色或淡黄色变为灰色、红色、褐色或铅黑色,其内容物为红色、褐色的半流状物或呈干酪样,大小不等,形态不规则,多带有柄蒂,蒂断裂后,其囊泡游离于腹腔,当病变囊破裂后,其卵黄物质布满腹腔,引起卵黄性腹膜炎。此时可见腹膜充血、肿胀,呈污灰色,表面被覆有卵黄和浆液—纤维素性渗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