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原与发病机制
2025年09月26日
一、病原与发病机制
病原为口蹄疫病毒。口蹄疫病毒主要侵害偶蹄兽,偶见于人和其他动物。家畜以牛最为易感,其次是猪。仔猪和犊牛不但易感而且死亡率高。各型病毒的致病性没有太大差异,其引发的病症也基本相同,主要引起口腔黏膜、蹄部和乳房皮肤发生水疱和溃烂。
病畜为主要传染源,在其患病部位水疱皮及水疱液中含有大量病毒。水疱破溃后,可直接向外排毒,病畜、健畜可通过直接接触进行传染。
病毒侵入机体后,首先在侵入部位的上皮细胞内生长繁殖,引起浆液渗出而形成原发性水泡(常不易发现)。1~3天后进入血液形成病毒血症,导致体温升高和全身症状。病毒随血液扩散到所嗜好的部位(如口腔黏膜、蹄部、乳房皮肤组织内)继续繁殖,引起局部组织内的淋巴管炎,造成局部淋巴淤滞,形成淋巴栓,若淋巴液渗出淋巴管外则形成继发性水疱。水疱不断地发展、融合乃至破裂,此时患畜体温恢复正常,血液中病毒量减少乃至消失,逐渐从乳、粪、尿、泪及涎水中排毒。此后病畜进入恢复期,多数病例逐渐好转。但有些幼龄动物常因病毒侵害心脏导致急性心肌炎,心肌变性、坏死而致死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