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间叶组织变化
1.动脉性充血 动脉性充血常见于感染性疾病、日射病和热射病。表现为脑组织色泽红润,有时可见有小出血点。镜检可见小动脉和毛细血管扩张,腔内充满红细胞。
2.静脉性充血 静脉性充血多发生于全身性淤血,主要见于心脏和肺脏疾病。另外,颈静脉受压迫时也可引起脑组织淤血,如颈部肿瘤、炎症以及颈环关节变位等均可压迫颈静脉而引起脑淤血。其变化表现为脑及脑膜静脉和毛细血管扩张,充满暗红色血液。
3.脑缺血 脑缺血可并发于各种全身性贫血。另外,脑动脉内血栓形成,出现各种栓塞,脑积水以及动脉痉挛性收缩,均可使动脉管腔狭窄或堵塞,引起脑组织缺血。脑组织对缺血特别敏感,在不同部位的脑组织和不同种类细胞成分,对缺血的敏感性具有一定差异。一般灰质比白质敏感,皮肤深层比表层敏感,特别是大脑皮质部的神经细胞和小脑浦金野细胞对缺血最敏感。神经胶质细胞对缺血具有一定耐受力,其中小胶质细胞的抵抗力最强;在其他细胞坏死后,小胶质细胞仍可存在。新生驹共济失调症,是大脑的反射性缺血引起的;在大脑皮层出现缺血性坏死,同时也有中脑的灰质和脑干的坏死或出血。在猪肝源性黄疸和有机汞中毒时,常见脑膜血管发生透明坏死,并使局部脑组织缺血和坏死。
4.血栓、栓塞和梗死 动物的脑血栓很少见,有时在颈动脉形成血栓引起脑组织缺血和梗死。脑动脉栓塞可见于骨髓性栓子、软骨性栓子、组织性栓子、细菌性栓子和血栓性栓子等。其中,最多见细菌性栓子和血栓性栓子。在猪丹毒、巴氏杆菌病、葡萄球菌病等均可在脑动脉内形成细菌性栓塞。在栓塞形成的局部出现化脓性脑炎。动脉性栓塞可使局部脑组织发生坏死,早期梗死区肿胀、中心呈液化性坏死,形成软化灶,其周围的脑组织出现轻微的缺血变化。由于神经细胞和少突胶质细胞对缺血的耐受性低,一般出现坏死崩解,而血管内皮细胞和外膜细胞增生,小胶质细胞增生,逐渐吞噬坏死的神经细胞,外围有增生的星形胶质细胞环绕。
5.血管周围管套 在脑组织受到损伤时,血管周围空隙中出现围管性细胞浸润(炎性反应细胞),环绕血管如套袖,称此为管套形成。管套的厚薄与浸润细胞的数量有关,有的只有一层细胞组成,有的可达几层或十几层细胞。管套的细胞成分与病因有一定关系。在链球菌感染时,以中性粒细胞为主;在李氏杆菌感染时,以单核细胞为主;在病毒性感染时,以淋巴细胞和浆细胞为主;食盐中毒时,以嗜酸性粒细胞为主。若反应较轻微,管套可完全消散,严重时可压迫血管使管腔狭窄或闭塞而引起局部缺血性病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