肿瘤的发生机制

二、肿瘤的发生机制

关于肿瘤的发病机制,人们提出了种种学说,目前普遍认为是遗传因素与环境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至少在以下三方面值得进一步的研究。

1.细胞癌变的基础——异常基因的出现 动物机体由无数个细胞构成,构成细胞的遗传密码DNA中的基因具有自我复制功能,而异常基因的产生是自我复制错误的结果。异常基因很不稳定,一方面在修复系统控制下向正常基因恢复,环境改变有利于生存时基因可能恢复正常;如果在这种情况下环境仍然不适合基因复制,在遇到致突变因子侵入的情况下(如各种致癌因子的影响),基因则无法恢复正常,而是继续以异常基因为模板,复制种种异常基因,使得在一条长长的DNA多核苷酸链上出现越来越多的异常基因的叠加。在一代又一代错误的复制中,异常基因积累到一定数目,整个DNA就会出现表型的变异,携带异常基因的细胞就会出现相应的病理学改变。

2.各种致癌因子是异常基因突变的诱因 异常基因仅仅是基因异常而已,它不是癌基因,当其受到致癌因子的作用后就有可能变成癌基因。

致癌因子之所以能致癌,是因为它能作用于细胞DNA,干扰DNA的复制。它可“掺入”细胞DNA中或切断正常DNA排序,打乱正常基因复制规律,形成异常基因,再进一步影响基因恢复系统,使基因无法恢复正常,继续朝异常复制的途径配对。一旦影响到基因接触抑制系统,或异常基因数量上的增加由量变引起质变,则异常基因就变成了癌基因。各种致癌因素如病毒、物理性和化学性致癌物等都是以同样的机制,即作用于细胞的DNA,从而使正常细胞转变为癌细胞。

3.异常基因变成癌基因的免疫学因素 正常情况下,动物机体的免疫监视系统经常处于“监视”状态,一旦发现携带有异常基因的异常细胞,就会调动免疫系统,或是加以修复,或是进行清除,抑制癌基因的产生与活化,保证机体细胞的正常功能。但在免疫功能抑制或缺损的情况下,一旦受到致癌物质的刺激,异常基因的自我修复系统就会失去功能,在各种致癌因子的参与下转化为癌基因,从而形成肿瘤。

此外,肿瘤细胞本身还能产生一种对免疫反应起阻抑作用的物质;肿瘤细胞表面有大量的唾液酸覆盖,其抗原的决定族可被掩蔽,致使宿主的淋巴细胞抗原识别功能丧失等,也有利于肿瘤的生成和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