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经胶质细胞的变化

二、神经胶质细胞的变化

(一)星形胶质细胞的变化

在缺氧、中毒等致病因素作用下,星形胶质细胞可出现肥大、变性、增生等变化。当致病因素作用较弱时,星形细胞表现肥大,即细胞变大、胞浆增多,常呈现极微细空泡,胞核增大偏于一侧,并有神经胶质纤维形成。星形细胞变性见于缺血、缺氧及急性炎症病灶等情况。表现为胞体肿胀呈颗粒状,最后出现核浓缩而死亡。有时可在星形胶质细胞内生成变性小体——淀粉样小体。当星形胶质细胞死亡而消失时,淀粉小体仍可残留在脑组织中。增生是星形胶质细胞对损伤的修复反应,呈弥散性和局灶性相混杂的变化,称为胶质增生病。这种星形胶质细胞增生通常是病毒性脑炎的重要特征之一。

(二)小胶质细胞的变化

小胶质细胞是脑内的巨噬细胞,属于巨噬细胞系统。在神经细胞发生变性时,小胶质细胞增生并在变性细胞周围聚集,形成所谓的“卫星现象”。这是小胶质细胞企图处理变性的与正在死亡的神经细胞残体的一种表现。如果神经细胞死亡,小胶质细胞进入神经细胞内,吞噬其细胞浆,称为噬神经细胞现象。在坏死的神经细胞处,小胶质细胞还可呈局灶性增生,形成神经胶质结节。见于病毒性脑炎时,如禽脑脊髓炎、马乙型脑炎、猪瘟的非化脓性脑炎等疾病。

(三)少突胶质细胞的变化

1.急性肿胀 表现为胞体肿大、胞浆内形成空泡,核浓缩,染色变深。多见于中毒、感染和脑水肿。该变化是可复性的,当病因消除后,细胞形态可恢复正常,若液体蓄积过多,胞体持续肿胀甚至可以破裂崩解,在局部可见崩解的细胞碎片。

2.增生 表现为数量增多。见于脑水肿、狂犬病、破伤风、乙型脑炎等疾病。在慢性增生时,少突胶质细胞也可围绕在神经原周围呈卫星现象,在白质内的神经纤维内形成长条状的细胞索,或聚集于血管周围。

3.类黏液变性 在脑水肿时,少突胶质细胞胞浆出现黏液样物质,H.E染色呈蓝紫色,黏蛋白卡红染色呈鲜红色,同时胞体肿胀,核偏于一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