梗死的原因与形成条件
任何引起血管阻塞、导致局部血液循环中止和缺血的原因均可引起梗死。
(一)原因
1.血栓形成 血栓形成是梗死最常见的原因。主要发生于冠状动脉、脑、肾、脾和后肢大动脉的血栓形成时。伴有血栓形成的动脉炎如血栓闭塞性脉管炎,可引起后肢梗死。
2.动脉栓塞 动脉栓塞是梗死常见的原因,大多为血栓栓塞,亦见于气体性或脂肪性栓塞等。在肾、脾和肺的梗死中,由血栓栓塞引起者远比血栓形成者常见。
3.动脉痉挛 如在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的基础上,冠状动脉可发生强烈持续的痉挛而引起心肌梗死。
4.血管受压闭塞 多见于静脉,肠疝、肠套叠、肠扭转时先有肠系膜静脉受压、血液回流受阻、静脉压升高,进一步肠系膜动脉也会不同程度受压而使输入血量减少和阻断,静脉和动脉先后受压造成梗死。动脉受肿瘤或其他机械性压迫而致管腔闭塞时亦可引起相应器官或组织的梗死。
(二)梗死形成的条件
血管的阻塞是否造成梗死,主要取决于以下因素:
1.供血血管的类型 有双重血液供应的器官,其中一条动脉阻塞,另一条动脉可以维持供血,通常不易发生梗死。如肺有肺动脉和支气管动脉供血,肺动脉小分支的血栓栓塞不会引起梗死。肝梗死也很少见,因有肝动脉和门静脉双重供血,肝内门静脉阻塞一般不会发生肝梗死,肝动脉分支阻塞,偶尔会造成梗死。前肢有两条平行的桡和尺动脉供血,且有丰富的吻合支,因此前肢极少发生梗死。肾和脾由终末动脉供血的器官、心脏和脑虽有一些侧支,但其吻合支管腔狭小,一旦动脉血流被迅速阻断就很容易造成梗死。
2.血流阻断发生的速度 缓慢发生的血流阻断,可为吻合支血管逐步扩张,建立侧支循环提供时间。例如,左右冠状动脉远端的细动脉分支间有很细小的吻合支互相连接,当某一主干因动脉粥样硬化管腔慢慢变窄阻塞时,这些细小的吻合支有可能扩张、变粗,形成有效的侧支循环供血,可足以防止梗死。若病变发展较快或急速发生的血流阻断(如血栓栓塞),侧支循环不能及时建立或建立不充分时则发生梗死。
3.组织对缺血缺氧的耐受性 大脑的神经细胞耐受性最低,3~4分钟血流中断即可引起梗死。心肌纤维对缺氧也敏感,缺血20~30分钟就会引起死亡。骨骼肌,尤其是纤维结缔组织耐受性最强。
4.血氧含量 在严重贫血、失血、心力衰竭时血含氧量低,或休克时血压明显降低的情况下,血管管腔部分阻塞造成的动脉供血不足,对缺氧耐受性低的心、脑组织也会造成梗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