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支气管肺炎

一、支气管肺炎

细支气管及其邻近肺泡的炎症称支气管性肺炎。因支气管性肺炎常以支气管炎为基础,继而病变沿细支气管延及到所属肺泡,或沿支气管周围向周围肺泡蔓延,所以,在支气管性肺炎病灶内有一发炎的小支气管,故得名支气管性肺炎。又因其病变仅限于肺脏的小叶范围(只发生于单个小叶或一群小叶),又称为小叶性肺炎。

(一)病因与机制

引起支气管肺炎的原因主要是细菌(巴氏杆菌、沙门杆菌、葡萄球菌、链球菌、支原体和霉菌等),在有害因子(寒冷、感冒、过劳、长途运输和B族维生素缺乏等)影响下,机体抵抗力降低,特别是呼吸道防御能力减弱,进入呼吸道的病原菌可大量繁殖,首先引起支气管炎,然后其炎症沿支气管蔓延,引起支气管周围的肺泡发炎。另外,病原菌也可经血流运行至肺脏,引起间质发炎,继而波及邻近的支气管和肺泡,引起支气管性肺炎。

(二)病理变化

1.眼观 病变区肺组织呈灰白色或灰黄色,质度坚实,不含空气,病灶有粟粒大至绿豆大不等,在肺的尖叶、心叶和膈叶的下部呈散在性的岛屿状分布,切开病变肺组织,其炎灶中心呈灰黄色,并见有一发炎的小支气管,用手挤压时可从支气管断端流出灰黄色混浊液体,在病灶周围有一红色炎性充血带,再外围有一苍白色代偿性气肿区。后期往往由数个病变区互相融合,形成较大的病变区,即形成融合性支气管性肺炎。

2.镜检 病灶中心的支气管壁充血水肿,并有多量嗜中性粒细胞浸润,管壁增厚,管腔内蓄积多量浆液性或黏液性渗出物,其中混有多量嗜中性粒细胞和脱落的黏膜上皮;炎区内肺泡壁毛细管扩张充血,肺泡腔内充满多量浆液性或黏液性渗出物,其中混有多量的嗜中性粒细胞和脱落的肺泡上皮及少量的红细胞和纤维素,炎灶周围肺泡呈代偿性扩张(图13.1)。

图13.1 支气管性肺炎

1.发炎的支气管,管腔内充满炎性渗出物 2.炎区内肺泡充满炎性渗出物而变实 3.炎灶周围肺泡呈代偿性扩张

(三)结局和对机体的影响

1.结局 支气管性肺炎如治疗及时,迅速消除病因,加之护理得当,机体抵抗力和上呼吸道防御功能逐渐增强,炎症即可停止发展,炎性渗出物溶解吸收,损伤的肺组织由再生修复,肺组织形态和功能可得到完全恢复。如治疗不及时,致病因素久久不能消除,再如护理不当,机体抵抗力持续处于低弱状态,就会使急性炎症转为慢性,长期迁延不愈。如继发化脓菌或腐败菌感染,则可导致发炎肺组织的化脓或腐败分解,继发化脓性肺炎或腐败性肺炎。

2.对机体的影响 支气管性肺炎时,因病变区肺组织发生实变,呼吸功能丧失,轻者可通过周围健康肺组织的呼吸加强而获得代偿,对机体影响不太明显,但严重者多因多个病灶相互融合,而形成融合性支气管性肺炎,此时因较大面积肺组织失去呼吸功能而不能获得代偿,就会导致动物呼吸功能障碍,加之炎性产物和细菌毒素被吸收,而引起内源性中毒,均可对机体造成严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