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与病理变化

一、分类与病理变化

脾炎根据其病变特征和病程的急缓的不同,分为急性炎性脾肿、坏死性脾炎和慢性(增生性)脾炎三种类型。

(一)急性炎性脾肿

急性炎性脾肿是指脾脏的急性炎性肿胀,称为急性炎性脾肿。多见于急性败血性传染病和急性血液原虫病的过程中。如急性炭疽、急性猪丹毒、急性副伤寒、急性马传贫、鸡大肠杆菌病、牛泰勒氏焦虫病、马犁形虫病、猪弓形虫病等。

1.眼观 脾脏体积增大,一般比正常肿大2~3倍,有时甚至可达5~10倍;被膜紧张,边缘钝圆;切开时流出血样液体,切面隆起并富有血液,呈暗红色或黑红色,脾髓质软,用刀轻刮切面,可刮下大量富含血液而软化的脾髓。

2.镜检 可见脾髓内充盈大量血液,实质细胞(淋巴细胞、网状细胞)弥漫性坏死、崩解;白髓体积缩小,甚至完全消失,仅在中央动脉周围残留少量淋巴细胞;红髓中固有的细胞成分也减少,有时在小梁或被膜附近见有一些被血液排挤的淋巴组织。脾脏含血量增多是急性炎性脾肿最突出的病变,也是脾脏体积肿大的主要组织学基础。脾脏内大量血液充盈是炎性充血的结果,同时也有血液的淤积,其发生与血液循环障碍和植物性神经功能障碍所致脾脏被膜、小梁内平滑肌松弛,以及上述支持组织中平滑肌、胶原纤维、弹性纤维的损伤有直接联系。在充血的脾髓中还可见病原菌和散在的炎性坏死灶,后者由渗出的浆液、嗜中性粒细胞和坏死崩解的实质细胞混杂在一起组成,其大小不一,形状不规则。此外,被膜和小梁中的平滑肌、胶原纤维和弹性纤维肿胀、溶解,排列疏松。

(二)坏死性脾炎

坏死性脾炎是指以脾脏实质坏死为主要特征的一种急性脾炎,多见于出血性败血症。如鸡新城疫、巴氏杆菌病、猪瘟、结核病、牛坏死杆菌病及猪弓形虫病等。

1.眼观 脾脏体积不肿大,其外形、色彩、质度与正常脾脏无明显差别,透过被膜可见分布不均的灰白色坏死小点。

2.镜检 可见脾脏实质细胞坏死特别明显,在白髓和红髓均可见散在的坏死灶,其中多数淋巴细胞和网状细胞发生坏死,其胞核溶解或破碎,胞浆肿胀、崩解;少数细胞尚具有淡染而肿胀的胞核。坏死灶内见有浆液渗出和嗜中性粒细胞浸润,有些嗜中性粒细胞也发生核破碎,脾脏含血量不见增多。

鸡新城疫和鸡霍乱时,表现坏死性脾炎,坏死主要发生在鞘动脉的网状细胞,并可波及周围淋巴组织。此时,鞘动脉的内皮细胞稍肿胀,尚可辨认,而外围的网状细胞都发生坏死,其胞核溶解,胞浆肿胀、崩解;坏死细胞通常与渗出的浆液混合成一片均质的红染物质。严重时周围的淋巴组织也发生坏死,并与相邻的坏死灶互相融合。有的坏死性脾炎,由于血管壁破坏,还可发生较明显的出血。例如一些猪瘟病例,脾脏白髓内出现灶状出血,严重时整个白髓的淋巴细胞几乎全被红细胞替代。

(三)化脓性脾炎

化脓性脾炎主要是由其他部位的化脓性炎症(如肺脓肿等)经血流转移而来,也可由直接感染引起,如外伤及脾周围组织或器官化脓性炎症蔓延而致。

1.眼观 脾脏肿大或稍肿,被膜下出现大小不等的黄色或白色小病灶,以后逐渐软化或形成脓肿。陈旧的化脓灶周围可见包囊形成,中央可因钙盐沉积而发生钙化。

2.镜检 初期化脓灶内有大量的嗜中性粒细胞浸润;以后嗜中性粒细胞发生变性、坏死、崩解,与坏死组织共同形成浓汁;后期,化脓灶周围可见结缔组织增生包裹。

(四)慢性脾炎

慢性脾炎是指伴有脾脏肿大的的一种慢性增生性脾炎,多见于慢性传染病和寄生虫病过程中,如结核、布氏杆菌病、副伤寒、亚急性或慢性马传染性贫血、牛传染性胸膜肺炎、锥虫病、焦虫病等。

1.眼观 脾脏轻度肿大或肿大1~2倍,被膜增厚,边缘稍显钝圆,其质地硬实,切面平整或稍隆突,在暗红色红髓的背景上可见灰白色增大的淋巴小结呈颗粒状向外突出;但有时这种现象不明显,只见整个脾脏切面色彩变淡,呈灰红色。

2.镜检 可见增生过程特别明显,此时淋巴细胞和巨噬细胞都可呈现分裂增殖,但在不同的传染病过程中有的以淋巴细胞增生为主,有的以巨噬细胞增生为主,有的淋巴细胞和巨噬细胞都明显增生。

例如在亚急性马传染性贫血时,脾脏淋巴细胞的增生特别明显,往往形成许多新的淋巴小结,并可与原有的白髓连接。在结核性脾炎时,脾脏的巨噬细胞明显增生,形成许多由上皮样细胞和多核巨细胞组成的肉芽肿,其周围也见淋巴细胞增生和浸润。在布氏杆菌病时,既可见淋巴细胞增生形成明显的淋巴小结,又有由巨噬细胞增生形成的上皮样细胞结节散在分布于脾髓中。慢性脾炎过程中,还可见支持组织内结缔组织增生,因而使被膜增厚和小梁变粗。与此同时,脾髓中也见有散在性的细胞坏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