类型与病理变化

二、类型与病理变化

(一)猪囊尾蚴病

猪囊尾蚴病是由寄生在人小肠内的有钩绦虫的幼虫感染所引起的一种绦虫蚴病,常称为猪囊虫病。其病变特征是在肌纤维间形成无色半透明的大米粒到豆粒大的包囊,民间称之为“米猪”。人是有钩绦虫的终末宿主,有钩绦虫的成熟节片可随人的粪便排出,被猪误食后,节片中的幼虫在猪的小肠内逸出并钻入肠壁,经血液或淋巴到达全身各部肌肉,发育成囊尾蚴,引起猪囊尾蚴病。当人误食了感染有囊尾蚴的病猪肉后,可感染有钩绦虫。同时人也可成为中间宿主,感染囊尾蚴病。

猪囊尾蚴主要侵害咬肌、颈部肌肉、颊部肌肉、肩胛肌、臀肌,有时也可见于舌肌、心肌及肺、脑等器官。剖检时可见猪肉内有数量不等的幼虫所形成的囊泡(图20.13),囊泡内有透明液体,囊壁上有一高粱米粒大小的白色头节。虫体死亡后囊液被吸收,形成肉芽肿样结构或钙化病灶。

(二)牛囊尾蚴病

牛囊尾蚴病是由寄生在人小肠内的无钩绦虫的幼虫感染所引起的一种绦虫蚴病,又称为牛囊虫病。牛囊尾蚴的发育方式和病变特征与猪囊尾蚴基本相似,其成虫无钩绦虫寄生在人的小肠内,幼虫(牛囊尾蚴)寄生在骨骼肌或心肌内,剖检可见患部肌肉内形成有小豆大至大豆大的小囊泡(图20.13,见彩插15、图20.14,见彩插16),囊泡内充满液体,囊泡呈白色,内有无钩绦虫幼虫,其头节附于囊壁上。囊泡外有少量结缔组织与肌组织连接。大量寄生时可压迫肌组织,使肌组织萎缩。病程较长者,其虫体死亡,由致密的结缔组织包囊包围,最后机化形成瘢痕。

(三)细颈囊尾蚴病

细颈囊尾蚴病是由犬和野生食肉动物的泡状绦虫的幼虫(细颈囊尾蚴)所引起的一种绦虫蚴病。

细颈囊尾蚴的发育过程:犬等终末宿主随粪便排出的孕节或虫卵,被羊等中间宿主误食后而感染。虫卵胚膜在胃肠中消化,其幼虫逸出并钻入肠壁血管,随血流进入肝脏,并在肝脏内发育成囊尾蚴。囊尾蚴有时可穿过肝被膜落入腹腔,而在大网膜和肠系膜上发育成感染性细颈囊尾蚴,如被犬误食,即可在其肠内发育成泡状绦虫成虫。

细颈囊尾蚴常寄生在猪、牛、羊的大网膜、肠系膜及肝脏等部位,其虫体大小不等,小者有豌豆大,大者有鸡蛋大。呈囊泡状,囊泡内充满液体囊壁上有具有细长颈的头节,故称细颈囊尾蚴。肝脏内有细颈囊尾蚴寄生时,剖检肝脏体积肿大,肝表面可见到数量不等的包囊,其囊壁为结缔组织包膜,包囊内有幼虫,包囊周围的肝组织发生压迫性萎缩(图20.15,见彩插16)。

(四)多头蚴病

多头蚴病(脑包虫病)是由多头绦虫的幼虫(多头蚴)所引起的一种绦虫蚴病。多头绦虫寄生在犬的小肠,其幼虫主要寄生在绵羊的脑内,此外,也可寄生于山羊、牛等的脑内。患畜临床常呈现明显的转圈运动,俗称“脑回旋病”。

多头绦虫成虫主要寄生于犬和野生食肉动物的小肠内,可随粪便排出孕节或虫卵,污染饲料或饲草,被羊等中间宿主采食后感染。多头蚴在羊的胃肠内虫卵胚膜被溶解,幼虫逸出钻入肠壁血管,随血流进入脑和脊髓,并在脑和脊髓内发育成成熟的多头蚴。

多头蚴病的病理变化主要为脑部病变,剖检可在脑内发现多头蚴。虫体外形呈现一个充满流体的囊泡,大小不一,小如豌豆,大如鸡蛋。囊壁内膜附有头节,故称之为多头蚴。脑实质因受囊泡的压迫而发生贫血和萎缩,重者脑组织发生脑膜脑炎、脑坏死和钙化病变。

(五)棘球蚴病

棘球蚴病(包虫病)是由细粒棘球绦虫的幼虫(棘球蚴)所引起的一种绦虫蚴病。本病主要侵害牛、羊和猪,多寄生于病畜的肝脏、肺脏等器官。

细粒棘球绦虫主要寄生于犬等终末宿主的小肠内,当其虫卵随粪便排出体外被牛、羊等中间宿主误食后引起感染。虫蚴在胃肠内逸出,并钻入肠壁血管,随血流到达全身各部,发育成成熟的棘球蚴。通常最先侵害肝脏,其次为肺脏、肾脏、心脏、脑、生殖器官等。主要病变是在肝脏等器官内有棘球蚴囊泡形成。剖检轻症病例仅见肝脏表面有少量黄豆大至鸡蛋大小的灰白色圆形囊肿,呈半球状隆突于肝脏表面。其囊肿质地稍坚实,囊内充满淡黄色透明液体,少数较小的囊肿触摸易脱落。重症病例肝脏显著肿大,表面密布大小不等,相互重叠的灰白色囊肿,切面呈蜂窝状结构(图20.16,见彩插16)。

(六)豆状囊尾蚴病

豆状囊尾蚴病是由豆状带绦虫(锯齿带绦虫)的幼虫(豆状囊尾蚴)感染所引起的一种绦虫蚴病。豆状绦虫寄生于终末宿主犬和猫的小肠内,其虫体外形的边缘呈锯齿状,故又称之为锯齿绦虫。当其孕节或虫卵随犬和猫的粪便排出,被兔误食后,虫蚴在胃肠内逸出,并钻入肠壁血管,随血流到达肝脏,并发育成豆状囊尾蚴。豆状囊尾蚴主要寄生于兔的肝脏、肠系膜和网膜等部位。虫蚴在肝组织内移行一段时间后,在肝被膜下再停留14天左右,最后穿过被膜进入腹腔,并在肠系膜和网膜上寄生。

虫蚴在肝组织内移行过程中,可引进一种急性囊尾蚴性肝炎,表现肝表面和切面布满白色条纹状病灶,仔细剥开病灶可发现细小的白色虫蚴囊泡。其病变周围肝组织出现炎性充血、水肿,肝细胞索变性、坏死。经时较久者,可发展为肝硬变。

寄生在肠系膜和网膜上的虫蚴囊泡类似豌豆形状和大小,呈灰白色半透明状,内含一个白色头节。囊泡常形成葡萄串状,一般为5~10个,多者可达数百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