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原因与类型

一、原因与类型

根据血管损伤的程度不同,可将出血分为破裂性出血和渗出性出血两种。

(一)破裂性出血

破裂性出血通常发生于心脏和较大的血管,一般出血量较多。破裂性出血可由心脏和血管本身病变引起,如心肌梗死、血管瘤和静脉曲张等。也可由局部组织病变如溃疡、结核性空洞和肿瘤等侵蚀破坏血管壁而引起。此外,血管创伤亦是出血的常见原因。

(二)渗出性出血

因毛细血管和微静脉、微动脉通透性增强,血液经扩大的内皮细胞间隙和受损的基底膜渗出到血管外,称为渗出性出血。

1.血管损害 缺氧、中毒、败血症、变态反应、维生素C缺乏,以及静脉压升高等情况下,均可造成毛细血管的损害,使毛细血管壁的通透性增强,引起渗出性出血。

2.血小板减少或血小板功能障碍 当血小板减少到一定数量时会发生渗出性出血。这种出血多发生于再生障碍性贫血、白血病等血小板生成减少或原发性血小板减少、脾脏的破血功能亢进、药物或细菌毒素的作用、弥漫性血管内凝血等血小板破坏或消耗过多的情况下。血小板先天性功能障碍,血小板黏附和黏集能力缺陷,也是造成渗出性出血的原因。

3.凝血因子缺乏 可为先天性的,如凝血因子Ⅷ、凝血因子Ⅸ缺乏,或因肝脏病变合成的凝血酶原、纤维蛋白原、凝血因子Ⅴ等减少,均可造成凝血障碍和出血倾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