类型与病理变化

二、类型与病理变化

1.急性败血型 病死猪主要表现为败血症变化和皮肤形成丹毒性红斑。可视黏膜淤血发绀,耳根、颈部、胸前、腹壁和四肢内侧等处皮肤充血形成不规则的鲜红色的丹毒性红斑,其红斑相互融合成片,并稍隆突于正常皮肤表面。随着病程的发展,红斑上形成浆液性水疱,水疱破溃后逐渐干涸形成黑色痂皮(图17.19、图17.20,见彩插8)。

剖检可见皮下、浆膜及黏膜散在有小出血点,胸腔、腹腔及心包腔内有少量浆液-纤维素渗出。全身淋巴结呈急性淋巴结炎,外观肿大,呈紫红色,被膜紧张,边缘钝圆,切面隆突,湿润多汁,并伴有点状出血。脾脏肿大,呈樱桃红色,切面隆起,质地柔软,结构模糊。肾脏淤血、肿大(俗称“大红肾”),常见透明血栓形成和出血性肾小球肾炎变化,表面及切面有小出血点。消化道呈急性卡他性或出血性炎症,胃和十二指肠尤为明显。

2.亚急性或疹块型 此型特征为在皮肤上出现特征性疹块,疹块通常多见于颈部、背部,其他如头、耳、腹部及四肢亦可出现,但较为少见。疹块的皮肤略隆起,大小不等,多呈方形、菱形或不规则形,与周围界限明显。疹块的色泽最初呈苍白色,以后转变为鲜红色或紫红色,或呈边缘红色而中心苍白。严重时疹块可相互融合成片,导致大块皮肤坏死。

3.慢性型 慢性型多由急性和亚急性转化而来,以形成疣状心内膜炎、关节炎和皮肤坏死为主要特征(图17.21、图17.22,见彩插8)。

(1)疣状心内膜炎:其病变主要发生于二尖瓣,其次是主动脉瓣。二尖瓣瓣膜见有大量灰白色的血栓性增生物,表面高低不平,外观似菜花样。基底部因有肉芽组织增生,使之牢固地附着于瓣膜上而不易脱落。瓣膜上的血栓增生物常可引起瓣膜孔狭窄或闭锁不全,继而导致心肌肥大和心腔扩张等代偿性变化。若血栓一旦软化脱落,则往往使心肌、脾脏、肾脏小动脉发生阻塞而形成梗死。

(2)关节炎:主要侵害四肢关节,尤其是腕关节和跗关节最为多见。患病关节肿胀,关节囊内蓄有多量浆液性纤维素性渗出物,滑膜充血、水肿,关节软骨面有小糜烂,关节面粗糙。病程较久者,因肉芽组织增生,在滑膜上形成灰红色绒毛样物和关节囊发生纤维性增厚,甚至使关节粘连和变形。

(3)皮肤坏死:主要发生于背部、肩部,外耳和尾部等也可发生。其坏死灶有时呈局灶性,有时可遍及整个背部。坏死的皮肤逐渐干燥形成干性坏疽,呈黑褐色,质地坚硬,其坏死的皮肤可通过分界炎和痂下愈合而脱落痊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