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因与发病机制
2025年09月26日
一、病因与发病机制
子宫内膜炎的发生原因多为细菌性感染,引起子宫内膜炎的病原菌主要有化脓棒状杆菌、葡萄球菌和链球菌,其次还有大肠杆菌、坏死杆菌、沙门杆菌和布氏杆菌等。这些病原菌可通过两种途径侵入子宫。一是上行性(阴道)感染;另一是下行性(血源或淋巴源)感染。其中绝大多数子宫内膜炎是由上行性感染所引起,多因分娩及产后感染所致。
在分娩及产后期间,生殖器官的生理功能和形态结构都发生了显著的变化。子宫黏膜因胎儿的通过或人工助产会造成不同程度的机械性损伤,其黏膜屏障功能降低;加之产前子宫黏膜发生变性、分解、脱落。在未能再生修复之前,这些浅表而广泛的子宫黏膜损伤,以及在此期间子宫内蓄积多量的恶露(变性脱落的胎盘碎片、胎膜血管流出的血液、残留于子宫内的胎水和大量的分泌物),均为细菌的侵入和繁殖创造了有利条件。同时,子宫和阴道内常在性微生物也乘虚而大量繁殖,发挥致病作用。所以,在分娩及产后期间容易造成子宫黏膜的感染和引起子宫内膜炎的发生。
此外,在某些传染病过程中,如布氏杆菌病、马副伤寒性流产等,以及其他全身性感染或局部炎症时,其病原体也可通过血液或淋巴侵入子宫,并侵害子宫黏膜,引起子宫内膜炎的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