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肠炎

二、肠炎

肠炎是指各段肠管的炎症,肠炎的发生原因与胃炎大致相同,并且常与胃炎同时或先后发生。肠炎也可根据其发病经过不同分为急性和慢性两种。

(一)急性肠炎

急性肠炎较为常见,根据其病变特点的不同,可分为以下几种类型。

1.急性卡他性肠炎 急性卡他性肠炎为黏膜表层的一种轻度炎症,以黏膜充血和黏液渗出为主要特征。

(1)眼观:肠黏膜充血、肿胀,有时伴有斑点状出血,黏膜表面伴有浆液或黏液渗出。肠壁淋巴小结肿胀,呈红褐色片状突起,肠系膜淋巴结也呈圆形肿大。

(2)镜检:黏膜上皮损伤轻微,仅见部分上皮细胞发生变性,杯状细胞数量增多。黏膜固有层和黏膜下层毛细血管扩张、充血、水肿,并有轻度出血和嗜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浸润。

2.急性出血性肠炎 急性出血性肠炎以肠黏膜的明显出血为主要特征,多由一些中毒性因素和感染性因素所引起。

(1)眼观:肠黏膜肿胀,呈暗红色或黑红色,有斑点状或弥漫性出血,黏膜表面覆有多量红褐色黏液或暗红色血凝块。肠内容物混有淡红色或紫红色血液。肠壁明显增厚,有时在浆膜面也见有明显的斑点状出血(如鸡球虫病时)。

(2)镜检:与急性出血性肠炎基本相同,不同的是黏膜固有层和黏膜下层有明显的出血。

3.纤维素性肠炎 纤维性肠炎以大量的纤维素渗出和肠黏膜表面形成凝固的纤维素性假膜为主要特征。其发生原因多与感染有关,纤维素性肠炎时往往伴有不同程度的黏膜坏死,根据纤维素性肠炎发生时黏膜坏死的程度不同,可分为浮膜性肠炎和固膜性肠炎。

(1)浮膜性肠炎:其特点是发炎黏膜的坏死程度轻微,渗出的纤维素在黏膜表面形成一薄层纤维素性假膜,其假膜被浮于发炎黏膜表面,容易剥离或可自行脱落,剥离或脱落后发炎黏膜无明显缺损或仅留浅层缺损(糜烂)。

(2)固膜性肠炎:其特点是发炎黏膜坏死程度严重,可深达整个黏膜层,渗出的纤维素与坏死的黏膜凝固在一起,形成一厚层与深层组织粘连牢固的纤维素性坏死性假膜,此种假膜不易剥离,如强行剥离,黏膜则留下深层的缺损(溃疡)。多见于猪瘟、仔猪副伤寒、鸡瘟等。

(3)诊断:

①眼观:浮膜性肠炎时,肠黏膜上纤维素性渗出物有时形成灰白色或灰黄色假膜,易于剥离。有时假膜自行脱落形成圆筒状结构,并混于粪便中排出体外。有时则形成条索状絮状物或糠麸样物被覆于黏膜表面,黏膜表层有浅层糜烂,黏膜下组织有不同程度的充血和水肿。

固膜性肠炎时,肠黏膜坏死程度严重,坏死组织与渗出的纤维素凝固形成较厚层假膜,与深层组织粘连牢固,脱落或强行剥离后可留下深层的溃疡。其病灶可呈局灶性或弥漫性不等,局灶性病变多发生于肠淋巴组织所在部位,形成圆形扣状肿或扣状溃疡;弥漫性病变可见黏膜大片坏死,其表面粗糙不平,并有糠麸样物覆盖。

②镜检:肠黏膜组织见有不同程度的坏死区,其中有大量纤维素性渗出物;坏死区外围交界处为炎性反应区,见血管扩张充血、炎性细胞浸润和交织成网状的纤维素渗出。浸润的炎性细胞以嗜中性粒细胞为主,其次为淋巴细胞、浆细胞和巨噬细胞。

(二)慢性肠炎

慢性肠炎多由急性肠炎转化而来,也可因长期饲养管理不当或其他致病因素的作用引起。其主要特征是肠黏膜与黏膜下层结缔组织增生及炎性细胞浸润。

1.眼观 肠黏膜表面被覆有多量黏液,肠腔内常有臌气现象。肠黏膜增厚,有时由于结缔组织的不均匀增生,使肠黏膜表面呈现高低不平的颗粒状或形成皱褶。病程较长者,增生的结缔组织收缩,使肠壁变薄。

2.镜检 肠黏膜上皮细胞变性、坏死脱落,肠腺间结缔组织增生,肠腺萎缩或完全消失。有时结缔组织增生可侵及肌层和浆膜层,并有不同程度的炎性细胞浸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