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与病理变化
根据其炎症经过不同分为急性和慢性两种类型。急性淋巴结炎多以浆液性渗出、出血、坏死、化脓为主要特征;慢性淋巴结炎初期以淋巴细胞、巨噬细胞增生,后期以纤维结缔组织增生为主要特征。
(一)急性淋巴结炎
急性淋巴结炎多见于炭疽、猪瘟、猪丹毒、猪巴氏杆菌病等急性传染病过程中,或当某一器官、组织感染发炎时,相应的淋巴结也可发生同样变化。
1.浆液性淋巴结炎 浆液性淋巴结炎多发生于急性传染病的初期,或邻近组织有急性炎症时。
(1)眼观:发炎淋巴结肿大,被膜紧张,质地柔软,呈潮红色或紫红色;切面隆突,
颜色暗红,湿润多汁。
(2)镜检:可见淋巴组织中的毛细血管扩张、充血;淋巴窦明显扩张,内含浆液,窦壁细胞增生、肿大,并游离活化为巨噬细胞(此变化称为窦卡他)。扩张的淋巴窦内有不同数量的嗜中性粒细胞、巨噬细胞、淋巴细胞和浆细胞,而巨噬细胞内常有吞噬的致病菌、红细胞、白细胞。还可见淋巴小结的生发中心扩张,并有细胞分裂相,淋巴小结周围、副皮质区和髓索处有淋巴细胞增生。
2.出血性淋巴结炎 出血性淋巴结炎通常是由浆液性淋巴结炎发展而来,常见于猪瘟、猪丹毒、猪巴氏杆菌病等。
(1)眼观:淋巴结肿大,呈暗红或黑红色,被膜紧张,质地变实;切面湿润,稍隆突并含多量血液,呈弥漫性暗红色或呈红白相间的大理石样花纹。
(2)镜检:除见有一般的急性炎症变化外,最明显的变化是出血,此时淋巴组织中可见充血和散在的红细胞或灶状出血,淋巴窦内及淋巴组织周围有大量红细胞。
出血性淋巴结炎与淋巴结的出血在病理变化上常常有相似之处,但是淋巴结的出血除见于出血性淋巴结炎外,还可见于单纯性血液循环障碍,应注意区别。如几种人为因素引起的淋巴结单纯性出血应与其加以区别。
①电麻性淋巴结出血:用麻电方法屠杀动物时,机体常因电击而异常兴奋,导致血管痉挛性收缩,易引起微循环血管管壁受损,管壁通透性增强,引起红细胞外渗。此时,淋巴结虽呈明显的出血,但一般不肿大,也无炎性变化,出血点多为鲜红色。
②创伤性淋巴结出血:若淋巴结附近的组织因损伤而出血或淋巴结前部的组织发生出血时,红细胞常能通过毛细淋巴管的间隙或受损淋巴管的断端而随淋巴液流入淋巴结,使淋巴窦内充满红细胞,此变化称为“血液吸收”,很易与出血性淋巴结炎相混淆。
3.坏死性淋巴结炎 坏死性淋巴结炎是以淋巴结的实质发生坏死为特征的一种淋巴结炎。常见于猪弓形虫病、坏死杆菌病、仔猪副伤寒等。
(1)眼观:淋巴结肿大,呈灰红或暗红色,切面湿润隆突,边缘外翻,散在灰白色或灰黄色坏死灶和暗红色出血灶,坏死灶周围组织充血、出血。
(2)镜检:可见坏死区淋巴组织结构破坏,细胞核崩解,呈蓝染的颗粒,并有充血和出血,并可见嗜中性粒细胞和巨噬细胞浸润;淋巴窦扩张,其中有多量巨噬细胞和红细胞,也可见嗜中性粒细胞和组织坏死崩解产物。淋巴结周围组织发生水肿和炎性细胞浸润。
4.化脓性淋巴结炎 化脓性淋巴结炎是淋巴结的一种化脓性炎症过程。其特点是大量嗜中性粒细胞浸润,并伴发组织的脓性溶解。多继发于所属组织器官的化脓性炎,是化脓菌沿血流、淋巴流侵入淋巴结的结果。
(1)眼观:淋巴结肿大,有黄白色化脓灶,切面有脓汁流出。严重时整个淋巴结可全部被脓汁取代,形成脓肿。
(2)镜检:炎症初期淋巴窦内聚集浆液和大量嗜中性粒细胞,窦壁细胞增生、肿大,进而嗜中性粒细胞变性、崩解,局部组织随之溶解形成脓液。时间较久则见化脓灶周围有纤维组织增生并形成包囊。
(二)慢性淋巴结炎
慢性淋巴结炎多由急性淋巴结炎转变而来,可由致病因素持续作用而引起。常见于某些慢性感染的过程中,如结核、布氏杆菌病、猪霉形体肺炎等。
(1)眼观:发炎淋巴结肿大,质地变硬;切面隆突呈灰白色,常因淋巴小结增生而呈颗粒状。后期淋巴结往往缩小,质地变硬,切面可见增生的结缔组织不规则交错,淋巴结固有结构消失。
(2)镜检:可见淋巴细胞、网状细胞显著增生;淋巴小结肿大,生发中心明显。淋巴小结与髓索及淋巴窦间界限消失,淋巴细胞弥漫性分布于整个淋巴结内。网状细胞肿大、变圆,散在于淋巴细胞间。后期淋巴结结缔组织显著增生,网状纤维变粗转变为胶原纤维,血管壁硬化。严重时整个淋巴结可变为纤维结缔组织小体。
在结核病及布氏杆菌病时,发生特异性增生性淋巴结炎。此时,淋巴结内除有淋巴细胞、网状细胞增殖外,还可见由上皮样细胞和多核巨细胞构成的特殊性肉芽组织增生。严重时整个淋巴结几乎充满上皮样细胞和多核巨细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