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病理诊断
1.病毒性肝炎和细菌性肝炎 病毒性肝炎和细菌性肝炎是以肝脏的坏死性变化为主要特征,肝脏形成灶状坏死或化脓性病变。
2.霉菌性肝炎 霉菌性肝炎是以肝脏的变性、出血、坏死或形成特异性肉芽肿为主要特征。
3.寄生性肝炎 寄生性肝炎主要以肝脏的灶状坏死(鸡组织滴虫病)或增生性胆管炎(兔球虫病)为主要特征。
4.中毒性肝炎 是以肝组织的重度变性和坏死,并伴有充血、水肿和出血性变化。
知识拓展:黄疸
由于胆色素代谢障碍,血浆胆红素浓度增高,使动物皮肤、黏膜、巩膜等组织染成黄色的病理现象称黄疸。因巩膜富含与胆红素亲和力高的弹性蛋白,往往是临床上最容易发现黄疸的可视部位。黄疸不是一种独立的疾病,而是许多疾病过程中常见的临床表现或病理过程,尤其是肝脏疾病容易出现的一种先兆症状。
一、胆色素的正常代谢
胆色素主要来源于红细胞,即由衰老的红细胞被吞噬到单核巨噬细胞系统内破坏而形成。正常时体内红细胞是在不断衰老,衰老的红细胞被脾、骨髓和肝脏内的单核巨噬细胞系统吞噬,在吞噬细胞体内破坏,释放出血红蛋白。血红蛋白继续分解成珠蛋白、胆绿素和铁三个部分,其中珠蛋白和铁重新参与红细胞血红蛋白的形成,唯有胆绿素在吞噬细胞内还原为胆红素后进入血液。这种胆红素在血浆中与白蛋白结合成胆红素白蛋白复合物。其分子较大,不能透过肾小球滤出,故不能随尿排出,不溶于水,不能直接与重氮试剂起作用,但溶于乙醇,所以做胆红素定性试验呈间接反应,称间接胆红素。
间接胆红素经血液进入肝脏,在肝细胞膜上与白蛋白分离后进入肝细胞,受肝细胞内葡萄糖醛酸酶的作用,与葡萄糖醛酸结合成胆红素葡萄糖醛酸酯,称结合胆红素。这种胆红素可溶于水,能直接与重氮试剂起作用,故胆红素定性试验呈直接反应,称直接胆红素。
直接胆红素在肝细胞内与胆固醇、胆酸盐、卵磷酯等一起形成胆汁,分泌到毛细胆管,经胆管系统排出到十二指肠。在肠内胆红素与葡萄糖醛酸分解,其中胆红素又受肠道菌作用还原为无色的粪胆素原,大部分粪胆素原经氧化形成褐色的粪胆素,随粪便排出,构成粪便的颜色。另有一小部分粪胆素原由肠黏膜回收,经门静脉血液入肝,这一部分胆素原中的大部分又重新转变为直接胆红素,再合成胆汁排入肠道,这个过程为称胆色素的肝肠循环。还有一小部分胆素原直接经血流入肾随尿排出,形成尿胆素原,并氧化为尿胆素,构成尿液的颜色(图14.1)。
图14.1 胆色素的正常代谢示意
在正常情况下,体内胆红素的生成和排泄经常维持着动态平衡,所以,外周血中胆色素含量是相对恒定的,但在某些疾病时,由于胆红素代谢障碍,其生成增多或转化和排泄障碍,致使这种动态平发生衡破坏时,就会导致胆色素含量增多,引起黄疸的发生。
二、黄疸的原因、类型和发生机制
(一)溶血性黄疸
溶血性黄疸由于红细胞大量溶解、胆红素形成过多所引起的一种黄疸。某些药物中毒,血液寄生虫病,溶血性传染病等均可引起溶血性黄疸的发生。
在溶血性黄疸时,由于血液中蓄积的是间接胆红素,做胆色素定性试验(重氮试验)呈间接反应。由于此种胆红素不能经肾排出,所以此型黄疸尿中无胆红素,但由于此时肝脏的转化能力呈代偿性增强,形成的直接胆红素相对增多,所以进入肠道的直接胆红素稍增多,在肠内形成胆素原增多,粪胆素原和粪胆素的含量增多,粪色加深。通过门静脉进入血中的胆素原的量增多,进入肾脏的胆素原增多,导致尿中胆素原和尿胆素原的含量增多,尿色加深(图14.2)。
图14.2 溶血性黄疸示意
(二)阻塞性黄疸
由于胆道堵塞,胆汁排出受阻所引起的一种黄疸。造成胆道阻塞的原因很多,某些寄生虫(猪胆道蛔虫,牛羊肝片吸虫,兔球虫)、胆结石、胆管和十二指肠炎等诸多因素均可造成胆道的阻塞,引起此型黄疸的发生。
在阻塞性黄疸时,由于胆道阻塞,胆汁不能排入肠内,而在胆囊内淤积,导致胆管尤其毛细胆管显著扩张,其内压升高,最终导致毛细胆管的破裂,胆汁流入肝组织中,并经淋巴间隙或肝窦进入血液,而使血液中出现大量胆汁,胆汁中大量直接胆红素进入血液(血液胆红素定性试验呈直接反应),还含有大量的胆固醇和胆酸盐等胆汁成分。由于此型黄疸时,大量直接胆红素可通过血液流经肾脏并随尿排出,所以尿胆素原和尿胆素的含量明显增加,尿色显著加深。但由于胆汁不能进入肠道,肠内形成粪胆素原和粪胆素缺乏,故粪便色泽变淡(狼便)。另外,在此型黄疸时由于胆汁中大量的胆酸盐进入血液,故可引起胆酸盐中毒(图14.3)。
图14.3 阻塞性黄疸示意
(三)实质性黄疸
实质性黄疸是由于肝实质(肝细胞和毛细胆管)的损伤所引起的一种黄疸。引起此型黄疸的原因也很多,如某些传染病(如马传染性贫血)、寄生虫病(如焦虫病)、中毒病(如霉玉米中毒)等均可引起肝实质的损伤和实质性黄疸的发生。
在上述疾病过程中,由于各种病因的作用,致使肝组织发生广泛性损伤。此时,一方面由于肝细胞的广泛性损伤,对血液中间接胆红素的转化能力降低,致使血液中间接胆红素含量增多。另一方面由于部分肝细胞形成的部分直接胆红素进入肝组织,经淋巴间隙和肝窦进入血液。所以,此型黄疸时血液中含有两种胆红素,胆红素定性试验呈双相反应。并且血液中直接胆红素,可经肾脏随尿排出,使尿色加深。但进入肠道的直接胆红素减少,粪胆素原和粪胆素的形成减少,故粪色变浅。总之,实质性黄疸,具有溶血性黄疸和阻塞性黄疸的综合特点(图14.4)。
图14.4 实质性黄疸示意
另外,在实质性黄疸时,由于肝组织的严重损伤,在引起实质性黄疸的同时,还伴有其他肝功能(如解毒功能,蛋白质的合成功能等)障碍的表现。
三、黄疸对机体的影响
黄疸对机体的影响主要是对神经系统的毒性作用。尤其是间接胆红素,因其具有脂溶性,可透过各种生物膜,对神经系统的毒性较大。如新生幼畜发生黄疸后,由于胆红素侵犯较多的是脑神经核,严重时可出现抽搐、痉挛、运动失调等神经症状,往往导致幼畜的迅速死亡。其机制可能是间接胆红素可抑制细胞内的氧化磷酸化作用,从而阻断脑的能量供应。
黄疸时在血中聚积的异常成分,除胆红素外,还可有胆汁的其他成分,因此也可影响正常的消化吸收功能,尤其是对脂类及脂溶性维生素的消化吸收发生障碍。同时,胆酸盐也有刺激皮肤感觉神经末梢、引起瘙痒、抑制心跳等作用。
四、病理诊断
(1)溶血性黄疸,血液胆色素定性试验呈间接反应,粪色加深,尿色加深。
(2)阻塞性黄疸,血液胆红素定性试验呈直接反应,尿色显著加深,粪色变淡。
(3)实质性黄疸,血液胆色素定性试验呈双相反应,尿色加深,粪色变浅。
作业与思考题
一、小结与讨论
1.总结胃炎、肠炎、肝炎的发生原因、病变特点及对机体的影响。
2.讨论黄疸的发生原因、分类与临床表现特征。
二、复习思考题
1.名词解释:胃卡他、实质性肝炎、肝硬化、实质性黄疸、溶血性黄疸、阻塞性黄疸。
2.消化功能障碍分几种类型?其病理变化特点各是什么?
3.胃炎可分为哪几种类型?其病理变化特点各是什么?
4.肠炎可分为哪几种类型?其病理变化特点各是什么?
5.各种肝炎的病变特点各是什么?
6.简述实质性黄疸、溶血性黄疸、阻塞性黄疸的异同点。
(左春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