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渗出性炎症

二、渗出性炎症

渗出性炎症是指炎区以渗出变化为主,而变质、增生变化轻微的炎症。根据渗出物的性质和病理变化特点分为以下五种:

1.浆液性炎症 浆液性炎症是渗出大量浆液为主的炎症。常发生于皮下疏松结缔组织、黏膜、浆膜和肺等组织。渗出物中含有3%~5%蛋白质(如白蛋白、纤维蛋白原)、白细胞、脱落的上皮细胞。初期渗出物为淡黄色、稀薄透明的液体,以后变混浊,凝固后或动物死后变成半透明的胶冻样。浆液性炎除原发外,通常是纤维素性炎和化脓性炎的初期变化。

(1)胸腔、腹腔、心包腔等浆膜发生浆液性炎症时,浆膜表面肿胀、充血、上皮细胞脱落、粗糙、失去固有的光泽,在浆膜腔内有多量的淡黄色稍混浊液体,见于胸膜炎、腹膜炎、心包炎的初期。

(2)胃肠道黏膜、鼻黏膜等黏膜发生浆液性炎时,黏膜表面肿胀、充血,渗出的浆液常混有黏液,从黏膜表面流出,如感冒时水样鼻液,肠炎时水样便。

(3)皮肤发生浆液性炎时,渗出的浆液蓄积在表皮棘细胞之间、真皮乳头层内,局部皮肤形成丘疹样结节或水疱,突出于皮肤表面,如口蹄疫、水疱病、冻伤、烧伤。

(4)皮下结缔组织发生浆液性炎时,发炎部位肿胀,切开流出多量淡黄色液体,剥去发炎部位的皮肤,皮下结缔组织呈淡黄色胶冻样浸润。

(5)肺脏发生浆液性炎(炎性肺水肿)时,肺体积肿大且重量增加,呈半透明状,肺胸膜有光泽、湿润,肺小叶间质增宽,充满渗出液,切开挤压时流出多量泡沫样液体,镜下可见肺泡腔内、间质中有多量浆液,混有白细胞和脱落的上皮细胞。

2.纤维素性炎症 纤维素性炎症是指渗出物中以含有大量的纤维素为特征的炎症。纤维素来源于血浆中的纤维蛋白原,渗出后经组织凝固因子作用形成纤维蛋白(纤维素)。纤维素渗出物的成分主要有纤维蛋白、嗜中性粒细胞、坏死组织碎片等。纤维素性炎症常发生在浆膜、黏膜和肺等部位。

(1)浮膜性炎:发生在黏膜或浆膜上,特征是渗出的纤维素与少量的白细胞、坏死上皮凝集成一薄层淡黄色的假膜,被覆于炎症灶表面。此假膜易剥离或自行脱落,剥离后局部膜组织结构尚完整,又称假膜性炎。胸膜、腹膜、心包膜发生纤维素性炎,浆膜表面的假膜易剥离,之后浆膜充血、肿胀、粗糙,有时出血。浆膜腔内有多量的渗出液并混有纤维素凝结块,呈淡黄色絮状。如牛发生纤维素性肠炎时,由于纤维素渗出物特别明显,往往排出较长的膜性管状物。在心包炎时,心外膜上的假膜因心搏动而形成绒毛状,称“绒毛心”。

(2)固膜性炎:只发生于黏膜,又称纤维素性坏死性炎。渗出的纤维素与坏死的黏膜牢固地结合在一起形成痂膜,不易剥离,强行剥离时可形成糜烂或溃疡。如猪瘟在盲肠、结肠,特别是在回盲瓣处形成的“钮扣状溃疡”;仔猪副伤寒时,其大肠黏膜呈弥漫性纤维素性坏死性肠炎,即糠麸样变。

(3)肺浮膜性炎:在肺的支气管和肺泡内有大量纤维素渗出,病理变化可延伸到肺胸膜,如涉及肺大叶或整个肺,称大叶性肺炎。外观呈红白相间的大理石样变。常见于牛肺疫、猪肺疫等。

3.卡他性炎 卡他性炎简称“卡他”,来自希腊语,意为向下流溢,指发生在黏膜、以分泌大量黏液为主的一种炎症。无明显组织破坏现象,多为急性经过,渗出物的主要成分为浆液、黏液、脱落的上皮细胞、杯状细胞及炎性细胞,慢性者以淋巴细胞、浆细胞浸润为主。常见于胃肠道、呼吸道、泌尿生殖道黏膜。发生急性卡他性炎的黏膜上皮细胞坏死脱落,固有层中小动脉和毛细血管充血、水肿、炎性细胞浸润,黏膜上皮杯状细胞增多,分泌增强。眼观可见黏膜潮红、肿胀、有散在出血点(斑)。初期渗出的浆液较多,渗出物稀薄,内有少量脱落上皮细胞和白细胞,称浆液性卡他;继而黏液大量分泌,渗出物呈灰白色黏稠状,内有较多白细胞和脱落的上皮细胞,称黏液性卡他;再发展嗜中性粒细胞大量浸润,上皮细胞坏死脱落增多,渗出物变为黄白色、黏稠、混浊的脓样,称脓性卡他;若病因不除,刺激物继续作用可转为慢性卡他性炎。黏膜的腺体、肌肉萎缩,黏膜变薄而平坦,称萎缩性卡他;黏膜显著肥厚,因腺体和黏膜下结缔组织增生而凸凹不平,称肥厚性卡他。

4.化脓性炎 化脓性炎是指以形成脓汁为主要特征的炎症。脓汁由大量变性的嗜中性粒细胞、白蛋白、球蛋白、液化的坏死组织和少量浆液、病菌等组成。由于病原体不同,脓液的颜色也不一样,如链球菌和葡萄球菌感染时,脓汁呈灰白或黄白色、金黄色;绿脓杆菌和化脓棒状杆菌感染时,为黄绿色;腐败菌感染时,呈灰黑色并有异臭味。化脓性炎伴有出血时,呈灰红色。另外,动物的种类、坏死组织的数量及脓液脱水程度等也可改变脓液的性状,如犬的脓汁稀如水样(因酶的溶解能力强);牛的脓汁较黏稠,脓液脱水或含多量坏死组织碎片时呈颗粒状;禽的脓汁呈干酪样(因含有抗胰蛋白酶)。

化脓性炎可发生于各种组织器官,其表现形式有以下几种。

(1)脓性卡他:发生于呼吸道、消化道、泌尿生殖道等黏膜部位的化脓性炎症。由急性卡他性炎发展而来,病理变化特点是黏膜充血、出血、肿胀,表面有多量的黄白色脓样分泌物。如鼻疽时鼻腔的化脓性炎。

(2)蓄脓:它是浆膜和黏膜发生的化脓性炎,在其相应的体腔内蓄积多量脓汁,也称积脓。如子宫蓄脓、胸腔蓄脓等。

(3)脓肿:它是指组织内发生的局限性化脓性炎。主要由金黄色葡萄球菌引起,表现为坏死组织溶解液化,形成充满脓汁的腔,其周围由肉芽组织增生,形成结缔组织包膜。多发生于皮肤和内脏,如肺脓肿、肌肉组织脓肿等。

在化脓性炎的发展过程中,脓肿可突破皮肤、黏膜表面形成溃疡。深部脓肿如果向体表或自然管道穿破,这个穿破组织的通道称窦道。如果排脓的通道由增生的肉芽组织形成细小管道,它既通体表不断排脓,又通组织深部或体腔,此细小管道则称为瘘管。

(4)蜂窝织炎:它是发生在皮下、肌膜下、肌间的化脓性炎症。化脓沿着疏松结缔组织间隙扩散,形成弥漫性脓性浸润及炎性水肿,并且发生组织坏死、溶解形成脓汁,病变范围广,发展迅速。病原体主要是溶血性链球菌等,因其能产生透明脂酸酶和链激酶,前者能溶解结缔组织中的透明脂酸,后者能激活纤维蛋白溶酶,使纤维蛋白溶解。这样使病菌易于扩散,并沿淋巴管蔓延。

5.出血性炎 出血性炎是指渗出物中含有大量红细胞为特征的炎症。常伴发于各种组织的其他类型炎症过程中,如浆液性出血性炎、纤维素性出血性炎、化脓性出血性炎等。多发生于胃肠道。发炎部位的黏膜显著充血、肿胀并有出血点,严重时一片红染,内容物混有血液。胃和小肠的炎性出血,因血液被消化而形成酸性正铁血红素,使粪便呈棕黑色。

6.腐败性炎(坏疽性炎) 腐败性炎是指发炎组织感染了腐败菌,使炎灶组织和炎性渗出物腐败分解的炎症。可单独发生,也可发生于其他类型炎症过程中,多发生于肺、子宫、肠等器官。发炎组织坏死、溶解和腐败,呈灰绿色或污黑色,有恶臭味。

上述各种炎症有区别也有联系,往往是同一个炎症的不同发展阶段。如浆液性炎是卡他性炎、纤维素性炎和化脓性炎的初期变化。有时在一个炎症灶,中心为化脓性或坏死性炎,其外周为纤维素性炎,再外周为浆液性渗出性炎的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