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热型

二、热型

将患畜体温按一定时间记录,绘制成曲线图,即称热型。根据体温曲线的动态变化与特点,发热可分以下几种类型:

1.稽留热 体温较稳定地持续处于高水平上,一昼夜间的体温变动范围不超过1℃(图5.4)。常见于猪瘟、犬瘟热、犊牛副伤寒、牛恶性卡他热等疾病过程中。

图5.4 稽留热型曲线

2.弛张热 体温升高后,一昼夜内变动幅度在1℃以上,而其低点没有达到正常水平(图5.5)。常见于败血症、化脓性炎症、小叶性肺炎等疾病过程中。

图5.5 弛张热型曲线

3.回归热 发热期和无热期间隔时间较长,并且发热期与无热期的出现时间大致相同(图5.6)。见于亚急性和慢性马传染性贫血的过程中。

图5.6 回归热型曲线

4.间歇热 发热期和无热期较有规律地相互交替,但间歇时间较短而且重复出现(图5.7)。常见于牛焦虫病、马锥虫病、局部化脓等过程中。

图5.7 间歇热型曲线

对于为何不同的疾病呈现不同的热型,一般认为与病变的性质有关。炎症发热是因致热原从炎灶吸收入血液而引起的。因此,渗出性炎症时由于炎灶充血明显,且致热原吸收较快。故渗出白细胞越多,渗出范围越大,发热就越快,热度也越高,稽留时间也较长;而增生性炎症时,一方面致热原可能主要来自单核细胞,因其数量不大,产生致热原较少,另一方面其吸收入血液的速度也较慢,故发热反应缓慢,热度也较低。炎灶内虽然有渗出的白细胞及致热原积聚,如果周围被增生的肉芽组织形成包囊,致热原的吸收就较慢,则表现低热或无热。但当囊内压力增大或屏障被削弱时,则可由低热(或无热)转为高热。

若致病微生物从病灶大量侵入血液,激活血液中的中性白细胞,使之产生和释放大量的内生性致热原可引起急剧的发热反应,而出现弛张热。呈现一定起伏或周期性,这一方面是由于白细胞释放致热原后,重新产生致热原需要一定时间,并且需等到积聚一定浓度时才释放出来;另一方面是由于致病微生物的周期性入侵和白细胞的周期性破坏所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