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疾病的分类
为了便于对疾病进行研究和采取有效的防治措施,需要对疾病进行分类。疾病的分类方法很多,通常采用以下三种分类方法:
(一)按疾病的经过分类
按照疾病的经过,即根据病势缓急和病程长短的不同,可将疾病分为以下四类:
1.最急性型 这类疾病的基本特征是病程短促,仅数小时,动物突然死亡,生前无明显症状,死后病理变化常不显著。例如炭疽、绵羊快疫、巴氏杆菌病等可属此种病型。
2.急性型 病情进展快速,经过的时间由数小时至二三周不等。此类疾病常伴有急剧而明显的临床症状,如出现发热、疼痛、食欲减退等现象。如急性猪瘟、鸡新城疫、急性炭疽等传染病即属此类。
3.亚急性型 病程3~6周,临床症状较轻,它是介于急性型和慢性型之间的一种中间类型,如疹块型猪丹毒。
4.慢性型 病情进行缓慢,经过的时间较长,从6周以上以至数年不等。病程迁延较久,症状常不明显,患病动物的体力逐渐消耗,日见消瘦。如结核、鼻疽、马传染性贫血等均属此类疾病。
在临床实践上,急性、亚急性与慢性型之间并没有严格的界限。在一定的条件下,急性型可转变为亚急性型甚至慢性型,反之,慢性型也可因病情恶化而呈急性发作。
(二)按疾病发生的原因分类
1.传染病 指由致病微生物侵入机体,并在体内进行生长繁殖而引起的具有传染性的疾病,如口蹄疫、猪瘟、猪丹毒、禽流感、鸡新城疫等。
2.寄生虫病 指由各种寄生虫(包括原虫、蠕虫和节肢动物等)侵入机体内部或侵害体表而引起的疾病,如囊虫病、旋毛虫病、球虫病、焦虫病、蛔虫病、疥螨病等。
3.普通病(非传染性疾病) 指由一般性的致病因素所引起的或由于某些营养物质的缺乏所引起的疾病。例如,中毒、外伤、骨折、疝痛、维生素缺乏症等。
(三)按患病器官系统分类
按患病器官系统分类将疾病分为心血管系统、血液和造血系统、呼吸系统、消化系统、泌尿生殖系统和神经系统等疾病。
为了方便对疾病的分析,普通病通常按这种方法分类。而事实上,机体是有机的统一整体,当一个器官或系统发生病变时,其他器官系统往往也必然会发生不同程度的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