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栓形成的条件和机制

一、血栓形成的条件和机制

(一)心血管内膜的损伤

在正常情况下,心脏和血管内膜是平整光滑的,光滑的内膜可保证血流通畅,阻止血小板在管壁上黏集,并且完整的血管内皮可产生一些抗凝作用的酶。所以,健康动物的心脏或血管内不会有血栓的形成。但在某些病理情况下,如在心脏和血管的内膜发炎时,由于其内膜受炎症的侵蚀而发生损伤,此时,一方面血管内膜粗糙不平,阻止血小板黏集的作用消失;另一方面因血管内皮变性,坏死脱落,抗凝作用消失,并可激活各种凝血因子。这时,血液成分血小板就会不断析出,并在损伤的内膜上黏集,导致血栓的形成。

(二)血流状态的改变

血流状态的改变主要指血流缓慢和血流不规则。在生理情况下,血液流动时,血小板和其他血细胞都位于血流的中轴(轴流),而血浆则位于血流的边缘(边流),血小板与血管内膜之间隔着一层血浆带,血小板不易与内膜接触和黏集。但在上述血管内膜损伤的情况下,导致血流状态发生改变时,如血流缓慢或漩涡状流动时,均可使血小板由轴流转入边流,并逐渐析出而黏集在损伤的内膜上而形成血栓。

(三)血液性质的改变

血液性质的改变主要指血液凝固性增强,因血栓形成过程包括血液凝固过程,所以,血凝固性增强,可促进血栓形成。如在各种外伤时,体内血液的凝固性增强(因外伤时,外周血液中血小板数量和血浆中凝血酶原等凝血因子的含量增多),因而易于引起血栓形成。

血栓形成是上述三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单一因素是不会形成血栓的。例如,在静脉内血管血流缓慢,但如没有血管内膜的损伤和凝血因子的作用是不会形成血栓的。同时,如只有血管内膜的损伤,而没有血流状态与血液性质的改变也不会形成血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