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静脉性充血

二、静脉性充血

因静脉血液回流受阻,血液在小静脉及毛细血管内淤积,局部组织器官静脉血量增多的现象,称为静脉性充血,简称淤血。这是一种常见的病理变化,可分为全身性淤血和局部性淤血两种。

(一)原因与类型

全身性淤血多见于心脏、胸膜及肺脏的疾病,它是因静脉血液回流受阻而产生的。局部性淤血见于下述情况:

1.静脉受压 静脉受到压迫使静脉管腔狭窄或闭塞而致血液回流受阻,导致相应部位的器官和组织发生静脉性淤血。例如:肿瘤、肿大的淋巴结、寄生虫包囊对局部静脉的压迫,妊娠子宫对髂静脉的压迫,绷带包扎过紧对肢体静脉的压迫,肠扭转和肠套叠对肠系膜静脉的压迫,以及肝硬变时门静脉受增生结缔组织的压迫等,均可引起相应器官、组织淤血。

2.静脉管腔阻塞 静脉内血栓形成、栓塞或因静脉内膜炎使血管壁增厚等,均可造成静脉管腔的狭窄或阻塞,引起相应器官、组织淤血。但由于静脉分支多,只有当静脉管腔阻塞而血流又不能充分地通过侧枝回流时,才会发生淤血。

(二)病理变化

1.眼观 局部淤血的组织器官,因静脉血液回流受阻,血量增多而表现为局部肿胀。同时因血流缓慢,血液中氧合血红蛋白减少,还原血红蛋白增多,使局部组织呈暗红色或蓝紫色(在动物的可视黏膜与被毛较少或缺乏色素的皮肤上特别明显,这种症状称为发绀),淤血局部组织由于动脉血灌流量的减少,导致组织缺氧,代谢降低,产热减少,尤其是在容易散热的体表淤血区温度下降。淤血若持续发展,静脉压力升高与局部代谢产物蓄积,血管壁的通透性也随之升高,血浆渗出增多而继发水肿与出血(淤血性水肿与出血);器官因淤血、缺氧而发生坏死后,可继发结缔组织增生并最终导致器官硬化,称为淤血性硬化。

2.镜检 淤血组织的小静脉及毛细血管扩张充满红细胞,小血管周围的间隙及结缔组织内积聚水肿液,淤血时间较长的组织有时可见出血。如果淤血持续时间过长,淤血组织器官的实质细胞萎缩、变性,甚至坏死;间质结缔组织可发生增生。

(三)常见器官淤血的特征

机体各器官的淤血,既有上述共有的表现,又有各自的特点。现以肺、肝淤血的病理变化为例说明如下:

1.肺淤血 主要由于左心功能不全,血液淤积在左心房,阻碍肺静脉血液回流右心房,从而引起肺淤血。

(1)眼观:急性肺淤血时,肺胸膜呈蓝紫色,体积膨大,质地稍变韧,重量增加,被膜紧张而光滑,取小块淤血肺组织置于水中,呈半沉半浮状态。肺切面上流出大量混有泡沫的血样液体。

(2)镜检:肺内小静脉及肺泡壁毛细血管扩张,充满大量红细胞;肺泡腔内出现淡红色的水肿液和数量不等的红细胞及巨噬细胞。这种巨噬细胞的胞浆内常吞噬有含铁血黄素颗粒,称为心衰细胞(图2.3)。当含铁血黄素形成较多时,肺组织亦呈棕色。淤血肺组织因缺氧长期营养不良时,肺间质结缔组织增生及网状纤维胶原化,肺质地变硬,称为肺的“褐色硬化”。

图2.3 慢性肺淤血模式

1.心衰细胞 2.渗出的红细胞3.肺泡壁毛细血管扩张淤血

2.肝淤血 肝淤血常见于右心功能不全,以及由肝静脉与后腔静脉回流障碍所引起。

(1)眼观:肝脏体积肿大,被膜紧张,边缘钝圆,重量增加,呈紫红色,质地较实。切面流出多量暗红色凝固不良的血液。淤血较久时,由于淤血的肝组织伴发脂肪变性,肝切面上形成暗红色淤血区和土黄色脂变区相间的花纹,故有“槟榔肝”之称。

(2)镜检:肝小叶中心部的窦状隙及中央静脉扩张,充满红细胞。病程稍久,肝小叶中心部肝细胞因受压迫而发生萎缩或消失,肝小叶周边肝细胞因缺氧而发生脂肪变性。如肝淤血较久,肝细胞萎缩消失后,发生网状纤维胶原化,间质结缔组织增生(图2.4)。

图2.4 肝淤血模式(猪)

1.肝窦状隙 2.中央静脉

(四)结局

短暂的淤血,在病因消除后血液循环可迅速恢复。如果淤血持续时间过长,侧枝循环又无法建立时,淤血局部除水肿与出血外,还发生血栓形成,局部组织得不到足够的氧和营养物质供应,代谢中间产物蓄积,淤血组织或器官的代谢及功能下降,实质细胞萎缩、变性、坏死,间质结缔组织增生,组织或器官硬化等。淤血的组织抵抗力降低,损伤不易修复,容易继发感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