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原与发病机制

一、病原与发病机制

(一)猪大肠杆菌病

根据其菌型种类和表现特点不同,分为仔猪黄痢、仔猪白痢、猪水肿病三种类型。

1.仔猪黄痢 仔猪黄痢又称早发性大肠杆菌病,是由产肠毒素大肠杆菌感染引起。多发生于1周龄内(尤其是1~3日龄)的初生仔猪,属于一种高度致死性肠道传染病,以剧烈腹泻、排黄色液状粪便、迅速脱水死亡为特征。带菌母猪是主要的传染源,病菌随母猪和病仔猪粪便排出,散布在周围环境,特别是污染母猪乳头和皮肤,仔猪通过吮乳或舔舐母猪皮肤引起感染和发病。如果母猪初乳中缺乏母源抗体,病原菌即可在仔猪黏膜上皮中繁殖并产生毒素。刺激肠黏膜上皮细胞分泌大量液体,同时抑制绒毛上皮细胞的吸收作用而引起剧烈腹泻,导致脱水和酸碱平衡紊乱,最后虚脱而死亡。

2.仔猪白痢 仔猪白痢是由致病性大肠杆菌感染引起的一种急性肠道传染病,10~30日龄仔猪易发,以排出腥臭的乳白色或灰白色的浆液状或糊状粪便为主要特征。天气突变、舍内环境较差或暴饮暴食等都是本病的诱因。在上述非特异性病因影响下和胃肠道消化障碍基础上发生肠道内菌群紊乱,在仔猪白痢发病中有重要意义。发生腹泻的机制:一方面其细菌毒素对肠黏膜的侵害和损伤;另一方面由于炎症刺激使肠的蠕动加快和肠液的分泌增加,加之肠黏膜的炎性渗出,引起腹泻。食糜中的大量脂肪得不到充分的消化,与肠腔内碱性离子(钙、镁、钠、钾)结合,形成灰白色脂肪酸皂化物,而使粪便变成灰白色,临床上表现为拉白色痢便。

3.猪水肿病 猪水肿病是由溶血性大肠杆菌感染引起的一种急性肠毒血症。断奶前后仔猪多发,发病率不高,但死亡率很高。临床特点为突然发病,体温不高,头部水肿,共济失调和惊厥。本病的传染性不明显,通常呈散发性,常常在一窝仔猪中较肥壮而生长快的首先发病。本病的发生似与饲料和饲养方法的改变、气候变化有关,也与消化功能紊乱、肠道微环境改变,以及微量元素缺乏有关。引起水肿的大肠杆菌菌株一般不具菌毛黏着素,但可产生肠毒素,一旦在小肠内繁殖,则产生和释放一种有抗原性的水肿病因子(EDP,又称大肠杆菌神经毒素),从肠道吸收后使小血管受损,管壁通透性增强,引起水肿。

(二)禽大肠杆菌病

禽大肠杆菌病是由致病性埃希大肠杆菌引起的多种疾病的总称,包括大肠杆菌性肉芽肿、腹膜炎、输卵管炎、脐炎、滑膜炎、气囊炎、眼炎、卵黄性腹膜炎等疾病。病禽和带菌禽为主要传染源。大肠杆菌属于体内常在性与条件性致病菌,当饲养条件差或饲养管理不当,如养殖密度过于拥挤、舍内潮湿、通风不良、过冷过热或温差太大、有毒有害气体刺激、营养不良以及感染其他疫病等,而使机体抵抗力降低时,这种条件性致病菌就会大量繁殖,发挥致病作用,引起本病。病禽和带菌禽可随粪便排出病菌,通过污染蛋壳、感染胚胎造成胚胎或幼雏的早期死亡,或通过粪便污染饲料饮水传染给健康幼雏而引起本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