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 序

新 序

2016年5月17日习近平同志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其中对文化自信的内涵、重要意义作了论述。他说:“我们要坚定文化自信。文化自信是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

文化自信是“更持久的力量”,因为它和中华文明5000多年的历史相联系,没有中断过。黄河和长江是中国的两条母亲河,哺育出中国原始农业,并在此基础上产生了博大精深的中华文明。

在上个世纪,我国历史学家和考古学家研究中国历史文明的特点,提出中国从原始社会走向文明社会,建立国家时保留了氏族血缘关系,形成了“家国一体”的模式,从而走上了一条与西方古希腊文明不同的发展道路。

古代中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人们要了解中国封建制社会,不能离开国家统一和民族融合这两个视角。中国历史上尽管有过战乱分裂,但统一始终是主流。在国家统一的背景下,中华文明才能生生不息。

文明传播与文字分不开。中国的文字最初有甲骨文、金文,秦始皇为统一汉字书写,采用小篆,有利于传播中华文化。各地乡音不同,但文字是相同的。中国古代思想文化以探究社会人生问题为主,有明显的经世致用特色。儒学的开创者孔子用《诗》《书》《易》《礼》《春秋》(因《乐》经佚失,故称“五经”)来教导学生,称之为“五经”。经书指的是重要书籍(“经天纬地之作”),以与一般书籍相区别。到宋代,儒家经书由东汉时的“七经”,唐朝时的“九经”,增加而成“十三经”。儒家经书维护社会尊卑贵贱的分野,又从个人的道德修养、立身处世,到社会责任、实现理想,甚至如何调节人的喜怒哀乐,都有所论述。

除儒家经书外,我国古代还有史书、各思想文化学派的代表作,以及个人的文学结集等。经、史、子、集,汗牛充栋。

习近平同志于2016年5月17日《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中,对中国思想文化作出理论概括:“中华文明历史悠久,从先秦子学、两汉经学、魏晋玄学,到隋唐佛学、儒释道合流、宋明理学,经历了数个学术思想繁荣时期。在漫漫历史长河中,中华民族产生了儒、释、道、墨、名、法、阴阳、农、杂、兵等各家学说,涌现了老子、孔子、庄子、孟子、荀子、韩非子、董仲舒、王充、何晏、王弼、韩愈、周敦颐、程颢、程颐、朱熹、陆九渊、王守仁、李贽、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康有为、梁启超、孙中山、鲁迅等一大批思想大家,留下了浩如烟海的文化遗产。”

什么是“文化”?2012年中国共产党召开十七届六中全会,会上通过的决议指出:“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党的十八大报告的第六部分“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中,一开始就用了这个文化界说,它简洁、准确,而且强调了文化的核心——精神与价值观的重大意义。

思想是文化的核心,习近平同志说:“中华民族有着深厚文化传统,形成了富有特色的思想体系,体现了中国人几千年来积累的知识智慧和理性思辨。这是我国的独特优势。”(《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

为此,我们需要学习研究中国思想史,并普及这方面的知识。因而,我对《中国思想史》(1993年西北大学出版社出版)作了修订,仍由西北大学出版社发行。我衷心希望这本小书能有助于读者朋友们了解中国思想史,这一独特的思想文化优势。

张岂之

2016年6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