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马迁的天命鬼神观
《史记》评价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涉及天命鬼神的时候,所表现出的思想观点很不一致,或排斥天命鬼神,或对传统的天命鬼神观念加以改造,也有些地方承袭了传统的天命鬼神观念。
凡是能够对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的命运作出现实合理解释的地方,司马迁都排斥天命鬼神说教。田氏代齐的原因是什么呢?司马迁指出,田氏“收赋税于民,以小斗受之;其禀予民以大斗”,因而“得齐众心”,“民思田氏”(《史记·田敬仲完世家》)。齐国为什么能建立霸业?司马迁指出:“吾适齐,自泰山属之琅邪,北被于海,膏壤二千里,其民阔达多匿知,其天性也。以太公之圣建国本,桓公之盛修善政,以为诸侯会盟称伯,不亦宜乎!”(《史记·齐太公世家》)勾践何以能灭吴称霸?司马迁认为这是因勾践“苦身焦思”,“身自耕作”,“振贫吊死,与百姓同其劳”(《史记·越王勾践世家》)。秦国强大得力于“变法修刑,内务耕稼,外劝战死之赏罚”(《史记·秦本纪》),后来速亡则是因为“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史记·秦始皇本纪》引贾谊语)。在这些地方,他都是从地理、经济、人事方面说明历史演变,而不用天命鬼神作解释。
另一些地方,司马迁没有或者还不能对历史现象作出现实的解释,但他看到用天命鬼神观念是解释不通的,于是对天命鬼神提出怀疑。《老子》说:“天道无亲,常与善人。”伯夷、叔齐终身洁行守义,可算得“善人”的楷模了,然而遭到饿死首阳山的下场。颜渊是孔子称赞的最贤的弟子,也算得“善人”的楷模了,然而贫困终生、短命夭折。而传统公认的“恶人”盗跖却没有遭到惩罚,竟以寿终。“余甚惑焉,傥所谓天道,是邪非邪?”(《史记·伯夷列传》)在《封禅书》里记载了秦始皇、汉武帝求神仙的大量活动,同时如实地指出迷信活动始终“无有效”“无有验”,明显地表示怀疑。
还有许多地方,司马迁改造了天命鬼神观念。他说:“国之将兴,必有祯祥,君子用而小人退。国之将亡,贤人隐,乱臣贵。”(《史记·楚元王世家》)从词句看似乎与流行的天命论说法相近,但根据司马迁的这个说法,所谓“祯祥”就是“君子用而小人退”,所谓“妖孳”就是“贤人隐,乱臣贵”。传统的天命论用鬼神解释现实,司马迁用现实解释天命。《史记》中的一些地方用“天”的概念指天下大势,用“圣人”的概念指善于审时度势的人,他说的“天性”往往指一定的地理条件、经济生活影响下形成的人的性格。“天”“圣人”“天性”这些传统惯用的概念,司马迁都赋予自己的见解,使之具有与天命鬼神观念不同的内容。
但是,司马迁并没有摆脱天命鬼神观念的影响。《史记》不少地方重复了今文经学家神化古代帝王的说法,如说黄帝“生而神灵”“有土德之瑞”,帝颛顼“依鬼神以制义,治气以教化”,帝喾“生而神灵,自言其名”(《史记·五帝本纪》)。《史记》中还把许多历史事件与天象附会在一起。
由于司马迁出身于史官世家,“文史星历,近乎卜祝之间”(《汉书·司马迁传》)。司马迁离开巫史不分的时代还不很远,还不能完全摆脱天命鬼神观念,这是很自然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