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守仁的教育思想
王守仁不仅是一位思想家,也是一位教育家。他的学术和思想,大多通过教育活动表现出来,而他的教育思想,也成为其学术思想的重要内容。
王守仁的正式讲学活动,始于弘治十八年(1505年)在京师任职时。当时,他的讲学活动被人视为“立异好名”,只有好友湛若水支持他,他们一同讲学,“共以倡明圣学为事”(参见《王阳明年谱》)。从此以后,王守仁一生没有停止过讲学活动,而且影响越来越大。除讲学外,他还在各处建立书院、学校和社学,大力推广文化教育,并以此来宣传他的思想学说。
王守仁在后半生20余年的讲学生涯中,继承古代的教育传统,提出了一些有价值的教育思想。
(1)立志、勤学、改过、责善。这四点是王守仁谪官贵州龙场讲学时为诸生所立的准则,是王守仁对每个学生的基本要求,也是其教育思想的基本线索。
立志,这是上述四条目中最重要的一条。志指意志或志向,含有动机的意思。王守仁认为,立志是为学的基础和前提,而且贯穿了整个学习过程,因此,在“立志”条目之下,他提出“勤学”。王守仁所谓的“学”,不仅指读书,而且也包括个人的道德修养,这就是“勤学”以下的两个条目“改过”与“责善”。这两个条目中,“改过”是对己而言,而“责善”则是对人而言,即规劝别人改过。值得注意的是,在“责善”条目下,王守仁还提出“谏师之道”,规定“直不至于犯,婉不至于隐”的原则,这里也包含有一定程度上的师生平等思想。
(2)独见与自主的治学精神。王守仁强调学贵自得。这里包含了独立思考与敢于自主的精神。他教导学生说:“且以所见者实体诸心,必将有疑,果无疑,必将有得,果无得,又必有见。”(《答方叔贤》,《王文成公全书》卷二十一)指出了独立思考所能得到的三种认识境界:有见,有得,有疑。他认为,只要经过独立思考,必能有所得,而对于这种收获(疑、得、见),又要敢于坚持。即便是圣人说的话,自己未深思以前也不敢轻信。其中包含的独立思考和敢于怀疑权威的治学精神,是很明显的。
(3)循序渐进与因材施教。王守仁认为,知识的积累和德性的培养都要有一个过程。他从生理学的角度出发,举例说婴儿在母腹中,他不可能有任何知识。出生后他才能哭,能笑,逐渐认识了自己的父母。经过长期学习,他才有了较丰富的知识(《传习录〈上〉》,《王文成公全书》卷一)。因此,他要求学生在学习中循序渐进。对于教育者来说,也要依据这样的原则。他强调,“随人分限所及”,就是指因材施教,因为“人的资质不同,施教不可踖等”(《传习录〈下〉》,《王文成公全书》卷二)。所谓“踖等”,就是指超越了教育对象的接受能力。在《阳明全书》中,因材施教的言论和例子随处可见。
王守仁的因材施教思想突出地表现在儿童教育方面。他提出,儿童教育必须照顾儿童的特点,因势利导,他说:“大抵童子之情,乐嬉游而惮拘检,如草木之始萌芽,舒畅之则条达,摧挠之则衰萎。今教童子,必使其趋向鼓舞,中心喜悦,则其进自不能已。譬之时雨春风,沾被卉木,莫不萌动发越,自然日长月化。若冰剥落,则生意萧索,日就枯槁矣。”(《训蒙大意示教读刘伯颂等》,《王文成公全书》卷二)上述教育思想,是王守仁教育经验的总结。《传习录〈中〉》的《训蒙大意示教读刘伯颂等》及《教约》,是研究王守仁儿童教育思想的重要材料。他还反对体罚和死记硬背,而主张从“歌诗”“习礼”和“读书”三个方面去教育儿童,在这些思想中贯穿着一个重要原则,即因材施教。
(4)事上磨炼与身体力行。强调“身体力行”,是王守仁教育思想的重要内容。他自己在年轻时就曾亲自去做格竹子的实验,他在以后的教育生涯中,大部分时间从事政务和军事活动。这种经历使得他不把为学仅仅看成是书本上的事,而强调事上磨炼与身体力行。这种观点从教育学的角度看,有其合理的因素,为了说明这一点,王守仁进一步提出以下观点:
食味之美恶,必待入口而后知,岂有不待入口而已先知食味之美恶者邪?……路歧之险夷,必待亲身履历而后知,岂有不待亲身履历而已先知路歧之险夷邪?……(《答顾东桥书》,《王文成公全书》卷二)
又说:
夫问、思、辨、行,皆所以为学,未有学而不行者也。如言学孝,则必服劳奉养,躬行孝道,然后谓之学,岂徒悬空口耳讲说,而遂可以谓之学孝乎?学射,则必张弓挟矢,引满中的;学书则必伸低执笔,操觚染翰。尽天下之学,无有不学而可以言学者,则学之始,固已是行矣。(同上)
应该看到,王守仁提出上述观点,是从经验论出发的,应视为他在教育过程中对认知活动的正确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