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人三策”的思想内容

第二节 “天人三策”的思想内容

元光元年(前134年)五月,汉武帝下诏举贤良对策,即征求臣下关于治国安民的基本政策应当是什么。董仲舒先后给汉武帝上了三策,史称“天人三策”,其核心是:董仲舒提出儒学可以有效地解决社会问题,是长治久安的根本大计。

汉武帝在诏文首篇中说,他策问的目的是“欲闻大道之要,至论之极”(同上),希望听到治国的宏论。他问:东周以来五百多年间,许多贤明的君主和忠贞能干的臣僚都想方设法,试图使国家长治久安,但始终未能形成三代之治那样的政治局面,其中原因何在?是这些君主们的治道已背离了三皇五帝之道,还是天命非人力所能扭转,抑或是穷心竭力、效法上古之治本来就无济于事?

董仲舒在对策中指出,政治的好坏虽然取决于君主和大臣们的努力与否,但关键是要有正确的治国方略。他认为:“汉得天下以来,常欲善治而至今不可善治者,失之于当更化而不更化也。”(同上)也就是说,汉代政治之所以出现种种问题,在于没有抓住时机作政治指导思想的改革,若要使汉政权长治久安,就需要对治国的大政方针进行重新思考。

在第一次对策中,董仲舒着重介绍儒家的王道政治理想。所谓王道,即尧、舜、禹、汤、文、武、周、孔相传之道,其核心是“礼”以及与此相适应的仁义教化。董仲舒举例说:周王朝初兴,用仁义礼乐教化百姓,“故圣王已没,而子孙长久安宁数百岁,此皆礼乐教化之功也”(同上)。至周末之世,不以王道治民,乃至丧失天下。

第二策提出恢复王道的关键在于任用儒生。

董仲舒第一次对策中提出的治国思想深深打动了汉武帝。于是提出了第二次策问。在第二策中,汉武帝提出:他继位以来,并非没有考虑仁义教化,但其政治效果并不明显,原因是什么?董仲舒在对策中回答说:这是由于没有普遍地任用儒生为官,因而践行仁义教化不得力。董仲舒认为,人才是政治的中坚,尧、舜、禹时期出现了对王道政治理想有高度自觉的人才,才造成良好的政治局面。汉代之所以出现一些严重的社会问题,而不能得到有效地处理,就在于没有像稷、咎繇、太公、散宜生等这样的人才。董仲舒建议国家要下决心兴太学,置明师,以培养有儒学修养的人才。只有“遍得天下之贤人,则三王之盛易为,而尧舜之名可及也”(同上)。

第三策提出恢复王道,在思想上要独尊儒术。

汉武帝对董仲舒第二策的分析深以为然,决定采取措施从地方上选拔孝廉和明当代之务的儒者为官。汉武帝又发出第三次策问,询问如何才能使儒家王道政治理想深入到政府和百姓中。董仲舒的回答是:“《春秋》大一统者,天地之常经,古今之通谊也。今师异道,人异论,百家殊方,指意不同,是以上亡以持一统;法制数变,下不知所守。臣愚以为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同上)这就是“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董仲舒前后给汉武帝上了三策,其基本精神适合当时西汉建设“大一统”国家的客观要求。所谓“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并不是不允许去研究除儒家以外的各家学说,而是说思想的主导面应当是儒学,其他各家学说仍旧可以研究、传播。到了东汉时期,思想文化的主导面依然是儒学,但非儒学的思想文化流派可以著书立说,如大思想家王充的《论衡》一书,其中虽有“问孔”“刺孟”的内容,但一样可以流行于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