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熹的生平及其著述
朱熹(1130—1200年)字元晦,一字仲晦,号晦庵,晚号晦翁、遯翁、沧州病叟。徽州婺源(今属江西)人,侨居建阳(今属福建)。
朱熹家世为婺源著姓,其父朱松深受二程思想影响,曾师事杨时弟子罗从彦,为程门三传弟子。朱熹从小就受父亲的教诲,五岁开始在其父指导下读书,学习儒家经典。绍兴十八年(1148年),朱熹19岁,登进士第。绍兴二十一年(1151年),授左迪功郎,泉州同安主簿。朱熹所学虽以儒家经书为主,但仍经常涉猎佛道著述。绍兴二十三年(1153年),受学于延平李侗,朱熹见到李侗后,放弃了禅道等学,从此专心致志于儒学的研究,学术思想发生了很大变化。
绍兴三十一年(1161年),金兵在金主完颜亮率领下大举南侵。次年,朱熹向孝宗上言,力主抗金,反对议和。乾道元年(1165年),朱熹任“武学博士”,因新任宰相洪适主和,辞归,居家潜心从事理学的研究与讲习。这期间与名儒张栻、吕祖谦等往来切磋,并著书立说,写成大量著作。
直到淳熙五年(1178年),因史诰的推荐,他才出任“知南康军”(今江西星子县)。朱熹在南康颇有政绩,他曾办赈济,减赋税,筑江堤,办学校,要求朝廷“恤民”“省赋”。他还在庐山建立“白鹿洞书院”,讲习经书,宣传理学思想,培养了一批学生。
此后,朱熹历任提举两浙东路常平茶盐公事、江西提刑、漳州知府、潭州荆湖南路安抚使。在湖南时,他又办了“岳麓书院”,讲学授徒。
绍熙五年(1194年),65岁的朱熹经宰相赵汝愚的推荐,任焕章阁侍制兼侍讲,他利用侍讲之便,向宁宗讲述“君臣父子之道”及“为学之道”,并议论朝政,面陈自己的主张,对宁宗所依赖的朝臣韩侂胄多有指斥,引起宁宗不满,罢侍讲职位。朱熹回到福建考亭。
庆元元年(1195年),赵汝愚罢相,韩侂胄执政,开始了反道学的活动。次年,叶翥上书,指斥道学为“伪学”,请求除毁理学著述。监察御史沈继祖指控朱熹“十大罪状”,甚至有人“乞斩熹以绝伪学”(《续资治通鉴》卷一五四)。
庆元四年(1198年),宁宗下诏要求伪学之徒“改视回听”,并订立了《伪学逆党籍》,列入党籍者从宰相到士人共59名,致使朱熹的门人故交都不敢再与他交往,许多人甚至不敢以儒者自命。朱熹处在空前孤立的境地,但他坚持讲学,直到死时,还在修改《大学·诚意章》。
朱熹死后的九年中,理学一直处在被排斥、打击的地位,直到嘉定二年(1209年),朱熹才恢复名誉,诏赐遗表恩泽,谥为文,次年追赠为中大夫、宝谟阁学土。这时韩侂胄已被史弥远杀死,史弥远为相,始解理学之禁。理学家真德秀和魏了翁也在恢复理学地位和朱熹的名誉方面起了很大作用。此后,理学的地位逐步上升,朱熹的学说也越来越受到重视。宋理宗宝庆三年(1227年)下诏:“可特赠熹太师,追封信国公。”(《宋史纪事本末》卷八十)并提倡学者习读朱熹《四书集注》等著作。从此,以朱熹为代表的理学成为中国的正宗思想体系。
朱熹的学生众多,最具代表性的有:陈淳、黄榦、蔡元定、蔡沈、辅广、张洽等。
朱熹著述甚丰,大多保存下来。他的书信、题跋、奏章、杂文等被儿子朱在编为文集一百卷,又有续集十一卷、别集十卷,合称《朱子大全》。他的语录被黎靖德编为《朱子语类》一百四十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