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清时期的主要思想史料
1.明初期思想史史料
要了解这一时期占统治地位的官方思想,可参阅明永乐年间大学士胡广等人奉敕编纂的《五经大全》《四书大全》《性理大全》。这三部分共计二百六十卷,其中《五经大全》一百五十四卷,《四书大全》三十六卷,《性理大全》七十卷。后两部书有《四库全书》本,《五经大全》今已不多见,珍藏于北京图书馆。这三部书,由明成祖朱棣亲自作序颁行天下,反映了明初朱学统治地位的确立及与此相关的情况。三部大全以《四书大全》为核心,其篇幅不大,最有概括性。明代科举考试以它为根据,清朝人说:“有明一代士大夫学问根柢,具在于斯,亦足以资考镜焉。”(《四库全书总目》卷三十六)可见它在明代的巨大影响。
明朝有不少人不赞成程朱理学,他们主张不拘守于《四书》章句,强调各自的“体认”,在“体认”中发现圣人的精义,代表人物如陈献章等。陈氏的著作后人辑为《白沙集》九卷,有《四库全书》本。此外还有一些语录、语要,辑为《白沙语要》一卷,有《丛书集成初编》本。中华书局1987年出版了校点本《陈献章集》,除收入陈氏全部著作外,还附有传记资料。
2.明中后期思想史史料
(1)王守仁的著作。后人编有《王文成公全书》,又称《阳明全书》,三十八卷。有《四部丛刊》本,《四部备要》本。卷一至卷三是王守仁的弟子徐爱编辑的《传习录》上、中、下,包括语录及一部分书信。卷四至卷八为另一弟子钱德洪编辑的“文录”,称之为“正录”,以区别于卷九至卷十八的“别录”。“正录”收集“讲学明道”的文章与书信。“别录”则收集奏疏与公文。卷十九至卷二十五称作“外录”,收集诗赋与应酬文章。卷二十六至卷三十一为“续稿”,为补遗性质。卷三十二至卷三十八为“附录”,包括王守仁的学生给他作的年谱,以及记述王守仁祖先事迹的《世德记》。研究王守仁的思想,最主要的资料是《传习录》与《续编》卷二十六中的《大学问》,此外“文录”中的部分书信与杂著也可资参考。
王守仁文集中还附录了朱熹的部分思想资料,称作《朱子晚年定论》,这是王守仁从朱熹文集中搜集出和他观点相似的材料汇编而成的。王守仁作了序,说朱熹在晚年已经醒悟到“旧学之非”,还说世上流传的朱熹著作,多数是朱熹中年未作定论的观点,加之弟子篡改,已不能代表朱熹本人最后的意见,因此作《朱子晚年定论》以纠世人之谬。王守仁的这种做法,目的是借用朱熹的权威以宣传王学,缺乏史料学上的严格考证,不足为据。
(2)王门后学的一些著作。王畿是浙中王门的代表人物,其著作由其子编为《龙溪全集》二十卷。有《四库全书》本。其中“语录”八卷,杂著九卷,诗一卷,祭文等二卷。“语录”八卷是其最主要的思想史料。
泰州学派重要代表人物王艮的著作,后人编为《心斋王先生全集》。此书在明代有六个刻本,今天可以见到清末民初的刻本《明儒王心斋先生遗集》。
何心隐也属于泰州学派,其著作题名为《爨桐集》,意谓良才遭焚,待以知音。原刻本共四卷,流传很少,现有容肇祖整理的《何心隐集》,除整理原本以外,又增加了有关何心隐的材料作为附录,有传记、序跋、祭文等,此书有中华书局1960年版及1981年重印本。
李贽也属于泰州后学,其主要著作是《藏书》《续藏书》《焚书》《续焚书》四种。从这些书名就可知它们是触犯时忌的。但实际上李贽的著作在明末已很流行,以至有的书商拿取别人著作刻上李贽的名字以求售。李贽喜欢评论历史,《藏书》包括了从战国到元朝800多个历史人物的传记,《续藏书》则是明朝人传记。这些传记资料大部分是从其他史书中抄录过来的,李贽各加评论,并在评论中申述他对古人的一些观点和看法。
《焚书》有六卷,包括“书答”“杂述”“读史”及诗歌等。《续焚书》五卷,体例与《焚书》大致相同,是李贽死后由其弟子们编纂而成的。
《藏书》《续藏书》《焚书》《续焚书》有中华书局的校点排印本。
在明中期,还有一些敢于批评理学的思想家,如罗钦顺、王廷相。
罗钦顺与王守仁是同代人,其代表作是《困知记》。此书有上、下两卷,以后又写成续卷上、下,三续,四续。现有《丛书集成初编》本。除《困知记》外,罗钦顺尚有《整庵存稿》二十卷,《续稿》十三卷,有《四库全书》本。
王廷相勤于著述,其著作最重要的是《慎言》十三卷,《雅述》二卷,都收入《王氏家藏集》。此外,王廷相还有《内台集》七卷,包括诗文杂著;《丧礼备纂》二卷。王廷相著作的另一种版本称《王浚川所著书》,除包括《慎言》《雅述》《内台集》外,还有奏议公文等十余卷。王廷相的著作过去只有明刻本,世所希见。新中国成立后,侯外庐、张岂之等编辑了《王廷相哲学选集》,有1959年科学出版社版及1965年中华书局增补版。
3.明末清初的思想史史料
明末清初是思想史上非常活跃的时期。有的学者力求对明代理学作理论上的或学术上的总结,有的对理学提出批评,有的试图开辟新的研究方向。东林学派与蕺山学派对理学持修正态度。东林学派首领顾宪成的著作被编为《顾端文公遗书》十五种七十三卷,其中包括《小心斋札记》《还经录》《质疑篇》《证性篇》《桑梓录》等,今有清刻本。东林学派的另一首领高攀龙的著作,有《高子遗书》十二卷,附录一卷,今有明刻本。刘宗周是东林学派的支持和同情者,他不满晚明朝政,对王学也深为怀疑与不满。其著作被编为《刘子全书》四十卷,有清刻本传世,其中包括黄宗羲所撰《子刘子行状》及刘洵、董玚所编《年谱》。
黄宗羲思想上受东林学派和刘宗周的影响很大。他写的《明夷待访录》有中华书局校点本。另外两部重要著作是《明儒学案》与《宋元学案》,均有中华书局的校点本。黄宗羲的著作还有《南雷文案》(后删繁就简编成《南雷文定》,最后又定稿为《南雷文约》)。中华书局曾分别出版过《黄梨洲文集》和《诗集》。浙江古籍出版社从1985年起陆续出版《黄宗羲全集》,共十二册,到2005年出齐。
明末清初另一大思想家王夫之的著作极为宏富,现存约有七十余种,四百余卷,后人汇总为《船山遗书》,有清道光、同治年间刻本以及1933年上海太平洋书店的排印本。王夫之的著作与思想史有关的主要有《周易外传》七卷,《尚书引义》六卷,《诗广传》五卷,《续四书大全说》十卷,《老子衍》一卷,《庄子解》三十三卷,《庄子通》一卷,《张子正蒙注》九卷,《思问录》内篇、外篇各一卷,《俟解》一卷,《噩梦》一卷,《黄书》一卷,还有表现其历史观和政治思想的《春秋世论》五卷,《读通鉴论》三十卷,《宋论》十五卷。上述各著作,均有中华书局出版的标点本。
顾炎武是开清代学术风气的人物,其主要著作是《音学五书》三十八卷,《日知录》三十二卷,《天下郡国利病书》一百二十卷。《天下郡国利病书》的介绍见前述有关章节。《音学五书》被收入1957年四川人民出版社汇印的《音韵学丛书》;《日知录》有《四部备要》本;《天下郡国利病书》收入《四部丛刊》三编。此外,顾炎武的著作还有一部分被编为《顾亭林先生遗书》,有光绪三十二年的汇印本。中华书局印有《亭林文集》。
颜李学派又称“四存学派”,因为颜元写有《四存编》(存治,存学,存人,存性)。其弟子李塨的主要著作有《拟太平策》和《平书订》。《平书》本是颜元的另一弟子、李塨的朋友王源所作,李塨在介绍这部书的同时加入自己的评论,称为《平书订》。李塨还写有《四书传注》,用颜学的思想注解“四书”,在格致、理气、诚、性等范畴的解释中进一步阐述颜元的观点。他的《大学辩业》一书反对朱熹对《大学》古本的修改。
颜李的全部著作被编为《颜李丛书》,包括颜元的年谱以及言行录,李塨年谱,共一百三十七卷,有1923年四存学会排印本。中华书局1987年出版了《颜元集》上、下两册。
明清之际还有一些重要思想家,现将他们的著作分别介绍如下:
方以智著作也很多,已知的有《通雅》《物理小识》《东西均》《易余》《药地炮庄》《性故》《一贯问答》《青原志略》等。其文集《浮山前集》在清代被列为禁书。他还有《博依集》《浮山后集》等文集。其著作只有《通雅》《物理小识》有刊本流传,《药地炮庄》的刊本非常少见。他的另一部著作《东西均》有侯外庐等人的校点本,由中华书局1963年出版。
陈确以辨《大学》非圣经贤传闻名于清初江浙一带,其著作长期湮没,直到嘉庆三年(1798年),才由陈敬章编定《陈乾初先生遗集》四十九卷,但并未付梓。咸丰四年(1854年),《葬书》初次刊行,其时距陈确死已近200年,而其全部著作只有抄本藏于南京图书馆和上海图书馆。新中国成立后,中华书局请人整理点校了陈确著作的各种抄本,编为《陈确集》,分为文集十八卷,别集十七卷,诗集十二卷,并附有年谱一卷,首卷外编收录了陈确的生平事迹以及别人给他的信札。此书于1979年出版。陈确著作中最重要的是《大学辨》四卷,《葬书》二卷,《瞽言》四卷及《俗误辨》一卷。
唐甄(1630—1704年)思想的特点是对封建专制主义提出大胆批评。他的著作原名《衡书》,有权衡天下之意,后因命途多舛,更名为《潜书》,全书九十七篇,分上、下两编,历30年而成,在当时社会中影响很大,但理论深度上不及《明夷待访录》。《潜书》今有古籍出版社1955年校点本。
朱之瑜(1600—1682年)号舜水,是明清之际一位强调实学的思想家,参加抗清斗争失败后亡命日本,留居讲学,思想在日本有相当影响。其著作《舜水遗书》校点本1981年由中华书局出版,包括诗文二十二卷,附录五卷。
傅山(1607—1684年)是山西博学多才的思想家,他对诸子、佛道、音韵、诗画、金石、医学均有研究。著作传世的有《霜红龛集》四十卷,有宣统三年的刊本,但版刻不精,近年来陆续发现了他的《荀子评注》《淮南子评注》《圣人为恶篇》等著作及佚文。
熊伯龙(1617—1669年)是明清之际的著名无神论思想家,所著《无何集》本名《论衡精选》,在体裁上是选录汉代无神论思想家王充的《论衡》,然后加以评论,同时也辑录了其他古书中的有关资料。今本十四卷,是在熊伯龙原编本的基础上由其几代子孙加以增订而成的,有中华书局1979年校点本。
4.清代中期的思想史史料
清代中期的思想史,以“汉学”为主要潮流,江藩《汉学师承记》首卷从阎若璩、胡渭讲起。阎若璩的著作主要在文字训诂考据与辨伪方面,主要有《古文尚书疏证》《回书释地》《潜邱札记》《孟子生卒年月考》等,大部分收入阮元所辑《皇清经解》及王先谦《皇清经解续编》中。其《古文尚书疏证》在当时影响很大。《潜邱札记》六卷是关于阎氏的杂考及杂文等。
胡渭考证《易经》《禹贡》及《洪范》,写有《易图明辨》《禹贡锥指·例略图》《洪范正论》《大学翼真》等,分别收入《皇清经解》《皇清经解续编》及《四库全书》中。
全祖望(1705—1755年)是清中期对早期汉学思潮持批评态度的学者。其著作有《鲒埼亭集》三十八卷及《外编》五十卷,有《四部丛刊》本。在其八十八卷著述中,碑传文多至三十五卷,其中保留了明末清初许多重要思想史料。此外,全祖望还继续黄宗羲的工作,续编完成《宋元学案》。今人研究清初思想,不可不读《鲒埼亭集》。
惠栋是“专门汉学”吴派的奠基者。著有《易汉学》《九经古义》《古文尚书考》《后汉书补注》等,承受家学,以治《易》闻名。另有《松崖文钞》二卷,有《聚学轩丛书》本。
清代中期最著名的思想家是戴震,其著作宏富,其中有相当一部分是关于经学和文字音韵学的。后人编有《戴氏遗书》十五种六十一卷。有乾隆年间刊本,收入《微波榭丛书》。后人又改编为《戴东原先生全集》,收入《安徽丛书》。1980年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有《戴震集》校点本。在戴震的著作中,最能代表其哲学思想的,是《孟子字义疏证》和《原善》,又有《答彭进士允初书》,是反驳彭允初对《孟子字义疏证》与《原善》的批评。这三种著述,加上《与某书》一起被编入中华书局1979年出版的《戴震哲学著作选注》中。
章学诚继承浙东史学传统对“专门汉学”提出公开批评。其著作被后人编为《章氏遗书》,有1922年嘉业堂刊本及1936年商务印书馆排印本。章氏最重要的著作是《文史通义》与《校雠通义》,今有中华书局注校本。
汪中的著作由其子汪喜孙编为《江都汪氏丛书》,共八种三十八卷,其中包括汪喜孙所辑的《汪氏学行记》与《容甫先生年谱》等。今有清道光年间刊本及上海中国书店1925年影印本。汪中最重要的著作为《述学》,包括内篇三卷,外篇、补遗、别录各一卷。《述学》原计划写成一部总结古代学制和学术盛衰的大部头著作,但终于没能完成。全本《述学》只是一些散篇合集而成,并非作者初衷。
焦循的著作被编为《焦氏遗书》,有嘉庆道光年间江都焦氏雕菰楼刊本及光绪年间刊本。其中最重要的是《易学三书》(《易章句》《易图略》《易通释》)四十卷,《里堂算学记》十六卷,《孟子正义》三十卷。
阮元的著作有《揅经室集》共六十三卷,分为一、二、三、四、续、再续、外集七部分。有《文选楼丛书》本、《四部丛刊》及《丛书集成初编》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