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唯识宗

第二节 唯识宗

佛教发展到唐代,盛况空前。仅从佛经的翻译来看,从唐武德元年(618年)到贞元十六年(800年),共183年,有译者四十六名,译经四百三十五部,计二千四百七十六卷(见圆照《贞元新定释教目录》),而且质量较高。前代译经,主译者多半不懂汉语,助译者多半不通梵文,所以译文晦涩,错误很多。到唐代,由于有了一批去印度学佛的留学生,他们兼通汉语和梵文,能够比较准确地译出经文,在译经史上开辟了一个新时代,被称为“新译”。翻译佛经,是移植;建立宗派,是创造。唐代佛学就是在移植加创造的气氛中发展的。

唐初最重要的佛教宗派,是唯识宗。因为这个宗派集中分析了世界上各种物质的和精神的现象,分析到最后,认为一切现象都是“识”所变现出来的。就它的前一特点说,叫作法相宗;就后一特点说,叫作唯识宗。这一宗派为玄奘及其弟子窥基所创立,他们常住长安(今陕西西安)慈恩寺,所以又叫作慈恩宗。

玄奘(602—664年)俗姓陈,洛州缑氏(今河南偃师缑氏)人。幼年贫穷,13岁出家。后游历各地,遍访名师,学习各种经论。感到各师所说不一,各种经典也不尽相同,决心西行求法。唐贞观三年(629年),从长安(今陕西西安)出发,经姑臧(今甘肃武威)、敦煌、新疆以及中亚等地,历尽艰险,辗转到中印度摩揭陀国,入当时印度的佛教中心那烂陀寺,从戒贤学《瑜伽师地论》等经典。在印度期间,玄奘曾著《会宗论》,疏通大乘有宗与空宗两家的争论,又著《制恶见论》,折服小乘论师的观点。戒日王召集五天竺僧侣及异道数万人,为玄奘设无遮(无条件限制的)大会于曲女城,历时18天,无人敢出头发难,受到大小乘人的一致推崇,成为那烂陀寺中精通经、律、论的十名三藏法师之一,其地位仅次于戒贤。所以玄奘又被称为“三藏法师”。贞观十九年(645年)回到长安,往返17年,行程五万里,“所闻所履,百有三十八国”,带回佛教典籍六百五十七部。回国后,即在唐太宗、高宗父子的支持下,从事译著活动。20年间译出佛教典籍七十五部,一千三百三十五卷,占唐代“新译”佛典的一半以上。他一生中最大的贡献,就是把印度佛教,主要是大乘有宗的学说原原本本地传到中国。其主要译著有《瑜伽师地论》《成唯识论》等。还把《老子》和《大乘起信论》译为梵文,传入印度。另著有《大唐西域记》。

唯识宗按佛教的传统说法,是属于印度佛教中由无著和世亲所创立的大乘有宗一系。这一派表面上和大乘空宗不同,他们承认世界的精神性本体“识”为实有,所以叫作有宗。他们认为,空宗宣传“一切皆空”的思想,连精神本体也被说成是空的,把空的道理说得过了头,将会动摇人们的宗教信仰,这是最严重的过失。所以唯识宗在否认客观世界的同时,小心地保护着精神本体的“有”。

唯识宗以宣传“万法唯识”为宗旨,认为:“实无外境,唯有内识,似外境生。”(《成唯识论》卷二百九十六)好像是外境,其实不是外境,外境只是由内识所生成的幻象。也就是说,世界上的一切事物和现象都是以“识”为精神性的本体,而没有离开“识”的客观世界存在。

唯识宗把“识”分为八种,即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意识、末那识、阿赖耶识,合称八识。他们把八识按性质分为三类,第一类包括前六识,其中,前五识是指眼、耳、鼻、舌、身这五种感官的功能,其“行相粗动”,即认识肤浅(“粗”)和片面(“动”,不连续的意思)。第六识意识,类似知觉,“行相深远,亦复间断”,即认识比较深刻,但也不全面(“间断”)。前六识都“能了诸境相”,就是能够了解、识别外界的现象,譬如,依赖眼识能够产生颜色的感觉,耳识能够产生声音的感觉,身识能够产生质碍性、冷、热等感觉,等等。意识是对杂乱无章的感觉加以综合,从而形成知觉。在他们看来,世界上的一切现象都不过是众多感觉的复合体。第二类是第七识末那识,它是联系前六识和第八识阿赖耶识的桥梁,只有通过末那识才能建立起“唯识”的思想体系。末那识的性质是能够“思量”,即思考、思虑。它不同于前五识,前五识没有思维的功能;也不同于第六识,意识虽有某些“审思”的功能,但却不连贯、不系统。可见,末那识有点类似理性认识,但这种理性认识是无本之源,因为它不以前五识为基础,所以实质上就是一种自我意识。第三类是第八识阿赖耶识。这是最重要的一类,它是前七识的最根本的共同依据,所以又叫作“根本依”“藏识”“心”等。

阿赖耶识的主要特点是“能藏”,能够收藏和贮存一切识的“种子”。“种子”是一种比喻的说法。他们主观地推断出“种子”是精神性的单子,认为一切识必须有与自己相应的种子为因,才得生成,由这些“种子”生成的果,叫作“现行”,即“种子”的显现状态。他们宣称:现存的一切现象都是结果,而任何一种结果都是由原因引起的,原因就是“种子”,结果就是“现行”。这样,“种子”与“现行”的关系实质上就是第八识与前七识的关系:第八识阿赖耶识(收藏精神性的单子)是因,第七识末那识(自我意识)是果;自我意识是因,前六识(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意识)是果;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意识为因,外界现象是果;外界现象又可被分解、还原为各种意识的要素,从这个意义上说,外界现象是因,前六识是果。上述八识之间的互为因果,八识与外界现象的互为因果,就构成了整个世界。

根据上述观点,唯识宗宣称,通过自我意识的反思,彻底转变思想认识,就可以达到由迷而悟、由染而净的修习目的。这里一般要经过“十地”,即十个阶梯,才能完成。具体说,先从懂得“我(人)法(事物和现象)”二空这一类简单的教义做起,进而破除“烦恼”,增长“智慧”,一个台阶一个台阶地向上攀登,直到彻底“觉悟”为止。因此,唯识宗的修习方法以渐悟为特色。

唯识宗还把印度的因明学说,即佛学逻辑介绍到中国来,并作为本宗立论的基本方法。所谓“因”,指推理的理由、根据;“明”,有证明的意思。因明,就是进行推理证明的学问,类似形式逻辑,但同形式逻辑从已知推到未知的三段式有些区别,因明是把结论放在第一项。玄奘在贞观二十一年(647年)译出《因明入正理论》,第二年又译出《因明正理门论》,其弟子窥基著《因明入正理论疏》,这几部著作是研究因明学的重要资料。

因明学的基本论式,叫作三支作法。第一支“宗”,即论题,由主词和宾词两部分组成。主词与宾词各叫“宗依”,二者合成一个命题便叫“宗体”。宗依由辩论双方共同认可。宗体则由立论者所主张,而为论敌所反对。第二支“因”,即立论的理由,一般省略主词,仅列宾词。分“正因”(正确的理由)和“似因”(错误的理由)两种。第三支“喻”,是由直言判断或假言判断所组成的例证。据史书记载,玄奘在印度曲女城的无遮大会上,就用三支作法论“唯识无境”观点,折服了所有的论敌。

唯识宗是忠实于印度佛教原著的宗派,这是它的优点,也是它的缺点,庞大而烦琐的思想体系限制了它在中国的传播,流行了40年即衰落。唐永徽四年(653年),日僧道昭来唐向玄奘学唯识宗教义,回国以元兴寺为中心传法,称南寺传;开元四年(716年,一说开元五年),日僧玄昉来唐向智周学法,回国以兴福寺为中心传教,称北寺传。日本法相宗是奈良时期(710—794年)、平安时期(794—1192年)最有势力的佛教宗派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