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倡导“上善若水”

第三节 老子倡导“上善若水”

“上善若水”(《老子》八章),意思是最高的善像水那样,是至柔的、无为的,但它是真正无坚不摧的。

水的特征是向下,用现代汉语讲,上善若水就是眼睛向下,向着百姓,用《老子》书中的话讲,就是“圣人无常心,以百姓心为心”(《老子》四十九章)。

《老子》书第八章专门谈“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水善于帮助万物而不与其他的人争利。“处众人之所恶”,水停留在人们都不喜欢的地方。“故几于道”,所以水接近于“道”。那么,怎样才能做到“上善若水”呢?《老子》提出:“居善地”,做人要像水那样安于卑下;“心善渊”,存心要像水那样深沉;“与善仁”,交朋友要像水那样相亲;“言善信”,言语要像水那样诚实无欺;“正善治”,为政做官要像水那样清廉;“事善能”,办事要像水那样无所不能;“动善时”,行动要像水那样恰逢其时;“夫唯不争”,正因为能做到像水那样与万物无争,而且不高高在上,永远保持谦虚的态度,“故无尤”,这才能不犯大的错误。[2]

由此可以看出,《老子》书中的“上善若水”也就是“无为”的原则,“柔弱”的原则,实质上是体现了“以百姓心为心”的民本思想。

总之,在老子思想中,最基本的概念是“道”,分而言之,叫作“无”和“有”。“道”怎样转化为丰富多彩的世界呢?这种转化或变化的过程就是“玄之又玄,众妙之门”了,这是中国思想文化史上最早的理论创造。

【注释】

[1]通行本作“高下相倾”,据帛书《老子》甲、乙本改。

[2]《老子》第八章,关于“上善若水”译成现代汉语,取自任继愈《老子绎读》,北京图书馆出版社2007年版,第17—18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