谶纬迷信思潮

第一节 谶纬迷信思潮

谶也叫谶语、谶记或符命,是预言吉凶的隐语。它在汉代以前就已出现。秦穆公曾说,上帝告诉他:“晋国将大乱,五世不安;其后将霸,未老而死;霸者之子将令而国男女无别。”(《史记·赵世家》)这几句隐语预言了晋国献公之乱、文公之霸以及襄公败秦师于殽后纵淫等事件,是最早的“秦谶”。秦始皇时有“祖龙死而地分”“亡秦者胡也”的隐语,暗示秦始皇死后,至胡亥时秦将亡国,也是谶语。纬也叫纬候,是假托孔子对儒家经书所作的神学解释。纬见于史籍记载,不早于西汉成帝年间。“六经”都有纬书,《易纬》《诗纬》《书纬》《礼纬》《乐纬》《春秋纬》,又各有几种至几十种。《孝经》也有《孝经纬》数种。由此可知,谶与纬本来是不同的。谶的起源早于纬;谶直接假托鬼神,纬直接假托孔子;谶不依傍经书,纬都依傍经书;谶的内容限于政治兴亡,纬涉及经书内容要广泛得多。但是由于两者都是神学预言,当西汉哀、平之际,谶纬发展成一种社会思潮时,二者完全合流,纬书中包括有谶语,有的谶语也依傍经书。谶纬著作常有图与文字相配,也称为“图书”“图谶”或“图纬”。

谶纬荒诞无稽、光怪陆离、粗浅庸俗,它能够广泛流行,有其深刻的原因。从思想源流来看,谶纬泛滥是今文经学合乎逻辑的发展结果。以董仲舒的公羊春秋学为代表的今文经学本身包含着神学的成分。当今文经学被推崇为统治思想以后,这种神学思想模式就被确定下来,扩展运用到各个领域中去。两汉之际谶纬思潮兴起又有社会根源。西汉末年社会动乱,统治阶级各派别纷争激烈。农民起义此起彼伏,统治阶级的不同派别都转向利用谶纬迷信来维护自己的利益。

谶纬的本质是巫术迷信。不过,其中也有一些包含着理论意义的内容,分述如下:

1.卦气说

卦气说是把《易》卦与四时气候相配,用以推断吉凶。其基本思想是,体现神意的阴阳二气支配着自然和人事,而《易》卦的变化又代表着阴阳二气的变化,所以通过《易》卦可以解释或预见吉凶祸福。西汉《易》学的孟喜、京房一派就是以卦气说讲《易》的。《易纬》发挥了卦气说。

2.八卦方位图式

《易纬·乾凿度》提出的八卦方位图式,包括时间、空间、阴阳运行、社会伦理和八卦五个方面的因素。它以卦象说为基础把五方面的因素组织起来成为一个世界图式,用以说明自然与社会的联系,成为天人感应神学的一种表现形式。

3.太乙九宫数图

所谓太乙九宫数图,是利用数字关系附会宗教思想的一个数字图。它来源于《礼记·月令》中的明堂。明堂是作为政治和宗教首领的天子发号施令的宫殿,共分九室,各配以数字,《大戴礼记·明堂》说:“明堂者,古有之也,凡九室。……二、九、四,七、五、三,六、一、八。”如图示:

纬书利用这个数图,对它作了神秘解释。后来宋人刘牧认为这个数图就是“洛书”,蔡元定、朱熹认为它就是“河图”。

4.有形生于无形的宇宙生成论

谶纬中的宇宙生成论很重视汉代的哲学和自然科学中都使用的“元气”这个范畴。在讲到天地、阴阳、五行、万物时纬书都直接或间接地把这些自然物归本于元气。但是,纬书的元气又与神的观念结合在一起,如说“中宫大帝”“含元出气流精生一”“含元气以布斗常”(《春秋纬·文曜钩》)等。可见纬书认为元气虽是万物的基础,但它并不是宇宙的原始。在更早的阶段上,不但没有万物的形质,也还没有元气。《易纬·乾凿度》说:“有太易,有太初,有太始,有太素也。”在最初的“太易”阶段是没有元气的,至“太初”的阶段才开始有元气,“太始”阶段才开始有形,“太素”阶段才开始有质。这种说法把宇宙生成过程看作从未有气、形、质到始有气、形、质的发展过程,是汉代普遍流行的观点。这个宇宙发展过程的动力是什么?纬书的不同篇章的解说虽不完全一致,但共同点是把宇宙生成论纳入神学体系。《易纬·乾凿度》用《易》学的象数说作了烦琐的解说,认为宇宙发生的过程是由《易》卦主宰的。《易纬·乾坤凿度》更说:“圣人凿开虚无,畎流大道,万汇滋溢,阴阳成数”,“上圣凿破虚无,断气为二,缘物成三”。在那未有质、未有形,甚至连气都还未有的阶段,这“凿开虚无”的“圣人”“上圣”只能是神而不可能是其他东西。

综上所述,谶纬是一种宗教迷信思潮。它涉及的领域极广,思想内容极其庞杂。它企图把一切自然现象和社会现象纳入一个统一的系统中,表现出承认世界广泛联系的观念。但它建立这个系统时所用的方法,既不是分析也不是综合,既不是演绎也不是归纳,而是牵强附会、生硬割裂、违反理性的主观拼凑。在古代认识发展史上,它提出宇宙生成问题而又不能作出正确的解说,这就从反面推动人们探索新的出路,孕育着从经学到玄学的变革。此外,纬书所保存的某些具体知识也不应一概抹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