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通与《中说》

第三节 王通与《中说》

王通(584—617年)字仲淹,隋河东郡龙门(今山西万荣县境)人。门人私谥“文中子”。他出生在儒学家庭,从小受到儒学的熏陶。18岁时,“有四方之志”,到处游历问学,“不解衣者六岁,其精志如此”(《文中子序》)。仁寿三年(603年)西游长安,见隋文帝,上《太平策》,“尊王道,推霸略,稽今验古”,未能得到采用。后被授职于偏僻的蜀郡,任蜀王侍读等职。大业初年,王通从蜀郡回乡,路过长安,见无再仕的希望,心情愤闷,于是便退居乡里,在河汾之间,聚徒讲学直至终老。其著作现存《中说》(即《文中子》)十卷。

王通的学术思想,是主张“三教可一”。王通以前,提出三教合流主张的不乏其人,但多数是道教或佛教学者。在儒学学者中主张融合佛、道的,当以颜之推为著名代表。因此,《颜氏家训》从儒家立场所表述的三教合流思想,应当被看作是王通“三教可一”思想的发端。

王通“三教可一”的主张,是建立在以下两个论点的基础之上的:①他认为三教“不可废”(《中说·周公》),儒、佛、道对于统治者来说,都是有用的,都有可以辅政的内容,不能把国家的败亡归罪于三教。两晋和南朝梁的灭国,是统治者自己的过错造成的,是他们没有真正实行三教之“道”的结果。②他认为三教各有缺陷。他承认佛教也是“圣人”之教,但如不加变通就难以实行,犹如大车无法畅行于水泽地区,中国的帽子不适合戴在西方人的头上一样。他对道教“仁义不修、孝悌不立”,专讲“长生神仙之道”(《中说·礼乐》)甚为不满,认为这是人的贪得无厌的一种表现,这种状况长久下去,不利于社会的发展。他通过北魏太武帝和北周武帝的两次排佛事件,委婉地批评儒家学者对佛、道二教势不两立的僵化态度。他认为最好的办法,是学习司马谈在学术上“善述九流”的精神,在儒学的基础上把三教统一起来,做到“通其变”,即对各家中的弊端加以变通、改造,使彼此之间互相通融,取长补短,就可以使“天下无弊法”,“与之共叙九畴”,共同讨论国家大计。不过,由于王通的“三教可一”主张没有明确提出“三教归儒”的命题,没有强调儒学在融合佛、道二教思想的同时,应保持自己的正统地位,因而受到理学家的批评。朱熹说“文中子《中说》被人乱了”(《朱子语类》卷一三七);陆九渊说,王通“浑三家之学”,使“浮屠、老子之教,遂与儒学鼎立于天下”(《陆九渊集·策问》)。因此,王通的“三教可一”主张,经过唐代许多思想家的实践与改造,才成为宋代理学可以利用的思想资料。

王通的学术活动和主张,有一个明确的目的,就是为了推行“王道”的政治思想。他常常以古人“生以救时,死以明道”的抱负来激励自己,企图通过著书立说以实现自己的抱负。他除著《中说》外,还用了八九年时间著成《续六经》(已佚),宣传王道政治。他依据孟子的“仁政”学说,向统治者提出若干推行王道的原则,其中十分注重人的道德修养,要求人们努力解决好道与利、道与欲的关系。关于道与利,他认为是绝对对立的,二者只能取其一,只能取道而去利。与道义之辩相一致,王通又提出了道与欲的绝对对立,主张存道寡欲。他说:“恶衣薄食,少思寡欲,今人以为诈,我则好诈焉。”(《中说·事君》)当时的上层社会以寡欲为不诚实的表现,王通却不顾忌人们的讥讽,以“服俭”“食俭”律己,“见利争让,闻义争为”(《中说·魏相》)。他希望统治者效法他,以救衰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