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的文化观和教育思想

第三节 孔子的文化观和教育思想

孔子毕生从事文化事业,不仅继承发展了三代文化,而且归纳出“和而不同”的文化观。

孔子继承了西周末以来的“和”“同”的范畴。他说:“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论语·子路》)他认为,君子以“和”为准则,但不盲从附和,而且有自己的见解;小人盲从附和,而没有自己的见解。他讲“和而不同”更多是针对文化学术而说的,是一种文化观。

这种文化观要求思想家既不与前人的思想绝对对立,又不与他人的思想雷同,而是有继承和吸收,又有创新与发展。孔子整理三代文化遗产时提出“述而不作”的原则,强调尊重文化遗产,保持文化遗产的原貌,广泛吸取历史上积累起来的精神财富。但这种学习吸取又不是不加分析的全盘接受,“不语怪、力、乱、神”就包含着舍弃三代文化遗产中迷信巫术的含义。他提倡学习与思考相结合,要求举一反三,而在真理面前“当仁,不让于师”(《论语·卫灵公》),都体现着“和而不同”的观点。孔子晚年,“读《易》,韦编三绝”(《史记·孔子世家》),其认真精神可想而知,然而他并不相信占卜。

孔子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创办私学的教育家,他的教育思想有很高成就。

孔子以“学而知之者”(《论语·季氏》)为教育的对象。他虽然承认有“生而知之者”,却从来没有具体提出过哪个人是“生而知之者”,也不承认自己是“生而知之者”。相反,他明确地说:“我非生而知之者。”(《论语·述而》)把注意力放在孜孜不倦的后天学习方面。

在教学内容方面,重视政治与伦理教育。孔子以《诗》《书》《礼》《乐》为教材。他说:“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论语·泰伯》)学诗能使人振奋,学《礼》能使人在社会上站得住脚,学《乐》能使人的学问得以完成。《论语》中又说:“子以四教:文、行、忠、信。”即以四项课目教育学生:历代文献,社会经验,对待别人的“忠”,与人交往的“信”。

孔子提倡勤奋好学、不耻下问的学习态度,自称是一个“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论语·述而》)的人,要求学生在学习的道路上不“中道而废”(《论语·雍也》),称赞颜回箪食瓢饮,而不改其乐的好学精神。孔子不仅提倡向书本学习,也提倡向周围的人包括比自己地位低的人学习。他说:“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论语·述而》)

孔子还根据长期教学的经验总结出许多行之有效的学习方法。他说的“学而时习之”“温故而知新”“多闻阙疑”“多见阙殆”“不愤不启,不悱不发”“毋意、毋必、毋固、毋我”等,都成为学习的格言。而最有意义的是他提倡学与思结合,认为“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论语·为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