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廷相的人性论及知行观
在人性论方面,王廷相从气一元论的立场出发,指出“论性也,不可以离气”(《横渠理气辩》),这正是对程朱学派的一种批评。王廷相认为,人的形体产生精神活动,精神活动产生出道德伦理观念。如果没有形体,没有精神活动(包括知觉活动和思维活动),也就谈不上道德观念。这实际上是自然的人性论,强调了精神活动对于生理感官的依赖,认为人性是从人的自然形体中产生出来的。这种观点看到了人的自然属性,没有看到人的社会属性。
王廷相还提出“凡人之性成于习”(《答薛采君论性书》)的观点。他很强调“接习”和“实历”的作用。所谓“接习”,是指“心”借助感官与外界事物相接触。在王廷相看来,如果人的感官不与外界接触,思想的器官(“心”)也就不可能获得资料。如果把一个人幽囚起来,不与社会接触,他肯定会变成傻瓜。
王廷相的认识论观点,是建立在对程朱、陆王两派认识论观点批评的基础之上。他称程朱、陆王的认识论为“支离”“禅定”,禅定与支离,本是程朱、陆王两派学者的互相攻讦之词,而王廷相将二者一齐否定,他提出的观点,是“知行兼举”。这里的“知行兼举”在形式上与王守仁的“知行并进”相似,但细加考察,就会发现两位思想家使用知、行范畴的不同含义。
(1)王廷相所指的“知”是后天之知,并非德性之知、良知。王廷相在《雅述》上篇专门批评了“德性之知”的观点,他把“知”分为“天性之知”和“人道之知”,王廷相不承认有先天的知识,不承认不学而知,不学而能。
(2)王廷相所指的“知”有一个积累深化的过程。王廷相还认为,认识的深化是必然的,因为“耳目之闻见,善用之足以广其心,不善用之适以狭其心”(《慎言·见闻》)。可见,王廷相对“知”的论述已初步接触到感性认识(耳目之闻见)与理性认识(心)的关系问题,并且对此有了比较正确的表述。
王廷相的思想,在明中期的思想界是独树一帜的。这一时期,正是学术思想领域中朱学走向衰落、王学兴起的时期,他不像罗钦顺那样打着朱学的旗号去批评理学,而是对朱、王两派学说都持批评态度,卓然自立于理学的潮流之外,是一位既有求实精神,又富于独立思考精神的思想家。
王廷相的学问范围广博,在文学上也负盛名,与著名文学家李梦阳等并称“七才子”(即明前七子)。在创作思想上,他号召“文以载道”,反对“刻意模古”,主张“无意为文者,志专于道,虽平易疏淡,而其理常畅,云之变化,湍之喷激,窅无定象可以执索,其文之至矣乎”(《王氏家藏集·石龙集序》)。这些观点中所反映出的反对形式主义、推崇自然之理的美学倾向,和他的整个思想是相吻合的。
【注释】
[1]《王廷相哲学选集》由科学出版社1959年出版,1965年中华书局增补再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