邹衍的学说

第二节 邹衍的学说

阴阳五行家代表人物邹衍(约前305—前240年)是齐国人。初“以儒术干世”(《盐铁论·论儒》),后来觉得儒墨两家的学问都是一曲之见,“不知天地之弘,昭旷之道”,“于是推大圣终始之运,以喻王公列士”(《盐铁论·论邹》),“深观阴阳消息,而作怪迂之变”(《史记·孟子荀卿列传》)。他的思想在当时有很大影响,受到各国统治者重视。

邹衍的学说包括天文、地理、历史三个部分,构成一个闳大的体系。保存下来的主要是他的历史学说。

邹衍的历史学说“五德终始说”,是一种神秘的历史循环观念。它以五德相胜关系说明王朝更替,先后顺序为:一是土德,二是木德,三是金德,四是火德,五是水德。水德之后又是土德,开始另一个周期,循环无穷。每一个王朝代表一德,当一个王朝衰落后,必然被代表另一德的王朝取代。而新王朝兴起的时候,在天意支配下自然界必定出现某种符应。某个君主认识到符应的含义,便成为受命者,取得统治天下的资格,自觉地效法符应显示的那一德的性质为新王朝制定各种制度。

《吕氏春秋·应同》篇有一段材料,是现存历史资料中关于邹衍的“五德终始说”最完整的说明:

凡帝王者之将兴也,天必先见祥乎下民。黄帝之时,天先见大螾大蝼。黄帝曰:土气胜。土气胜,故其色尚黄,其事则土。及禹之时,天先见草木秋冬不杀。禹曰:木气胜。木气胜,故其色尚青,其事则木。及汤之时,天先见金刃生于水。汤曰:金气胜。金气胜,故其色尚白,其事则金。及文王之时,天先见火,赤鸟衔丹书集于周社,文王曰:火气胜。火气胜,故其色尚赤,其事则火。代火者必将水。天且先见水气胜。水气胜,故其色尚黑,其事则水。水气至而不知,数备,将徙于土。

这种历史学说的实质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是,认为历史发展的最高主宰者是天。天通过五行盛衰表达意志,使五行具备了道德和政治意义,早期的五行学说被神秘化了。另一个方面是,认为王朝兴替只是崇尚的颜色和具体政治措施发生变化,而且在一个周期之后又要恢复过来。变革只是现象,循环不变才是本质。“五德终始说”虽荒诞不经,但它把改朝换代看作不可抗拒的规律,为地主阶级建立统一的新政权制造出一个理论根据,所以受到各国统治者的推崇,在历史上曾产生过很大影响。

关于邹衍的思想方法,司马迁有一段说明:

其语闳大不经,必先验小物,推而大之,至于无垠。先序今以上至黄帝,学者所共术,大并世盛衰,因载其 祥度制,推而远之,至天地未生,窈不可考而原也。先列中国名山大川,通谷禽兽,水土所殖,物类所珍,因而推之及海外,人之所不能睹。称引天地剖判以来,五德转移,治各有宜,而符应若兹。(《史记·孟子荀卿列传》)

这个“必先验小物,推而大之”的思想方法,在时间上是由今推古,进而概括出历史规律,形成他的历史学说;在空间上是由近推远,借助想象描绘出世界整体轮廓,形成他的地理学说。无论历史学说还是地理学说,都是运用了从已知推出未知的方法建立起来的。“必先验小物”,就是立论必有所据,当时学者普遍了解的黄帝以下的历史知识和中国范围内的地理、生物知识等是他立论的依据。强调“必先验小物”具有唯物主义因素。“推而大之”是在已知前提下进行类推,这是古代思想家常常运用的逻辑方法之一,对于打破传统观念的限制和狭隘经验的束缚,具有一定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