颜李学派的思想特色

第一节 颜李学派的思想特色

颜元(1635—1704年)字易直,又字浑然,号习斋,河北博野县人。其父颜昶过继给蠡县朱九祚为养子,后离家出走关东,颜母改嫁。19岁时,养祖父朱氏又因吃官司而破落,家庭生活完全由颜元承担。他耕田灌园,行医卖药,教授生徒,过着自食其力的生活。39岁,养祖父母相继过世,颜元复回到原籍博野,以教书为生,著述不辍。

颜元19岁为庠生(秀才),但他不喜科举而热衷于经世之学,喜读《七家兵书》并研究军事、技击之术。24岁时,颜元在家中开馆授徒。这一年,他著《王道论》(即后来《四存编》之一《存治编》),主张恢复古代的井田、封建、学校,建立乡举里选和兵农合一的军事政治制度。

颜元系统研习理学思想,是从读《陆王语要》开始的。他后来又读《性理大全》,一心一意地遵奉朱学,后又深感朱学不能解决实际问题,更加重视对实际问题的研究,他将居所“思古斋”改为“习斋”(并以此为名号),同时撰述《存性编》与《存学编》。

颜元57岁时南游中州(今河南一带),走了1000余公里,历时八个月,所到之处,与中州诸儒辨学论道,当他看到中州地方理学的影响还比较深,“人人禅子,家家虚文”时,更加强了必破程朱思想的决心。

颜元62岁时应聘主持漳南书院(在今河北省南部),为该书院制订了规模宏大的计划,实施自己的教育思想,但不久因漳水泛滥书院被淹,颜元不得已辞归乡里,后八年而卒。

颜元的著作主要有《四存编》(包括《存治编》《存性编》《存学编》《存人编》)、《习斋记余》《朱子语类评》《四书正误》及后人所辑《颜习斋先生言行录》等。今有中华书局校点本。

颜元的弟子李塨(1659—1733年)字刚主,号恕谷,保定蠡县人。21岁时李塨始从颜元问学,康熙二十九年(1690年),32岁时赴京应试中举人,以后多次入京师,结交海内名士,宣传颜元的思想学术观点。李塨晚年的思想受到毛奇龄、阎若璩等人影响,致力于考据学。其主要著作有《大学辨业》《四书传注》《拟太平策》《恕谷后集》等,收入《颜李丛书》。

颜元的另一著名弟子名王源(1648—1710年)字崑绳,直隶大兴(今属北京)人,一生未作官。王源在年轻时即喜好军事与兵书,自比为诸葛亮与陈亮,他认为程朱“迂阔实不足有为”,王守仁“学入于禅”,皆不足取。经李塨介绍师事于颜元,从学时间虽不长,但思想上继承了颜元经世与求实的精神。王源曾著有《易传》《兵法要略》《舆图指掌》《平书》等,多已亡佚(李塨的《平书订》保留了《平书》的一部分),传世有《居业堂文集》。

颜元以“功利”的观点看待理学,将理学的心性学说验之于实事实物,由此展开了对理学的批评。《存学编·性理书评》是有代表性的文字。李塨继承师说,对理学的空疏无用作了揭露和斥责,他指出:“承南宋道学后,守章句,以时文应比,高者谈性天,纂语录,卑者疲精敝神于八股,不唯圣道之礼乐兵农不务,即当世刑名钱谷,懵然罔识,而搦管呻吟,遂曰有学。”(《恕谷后集》卷九《书明刘户郎墓表后》)这类批评颇多,功利主义的色彩十分浓厚。

强调经世致用,是清初进步思想家的共同点,但有的学者主张通经以致用,即通过读经史、订群书以求道之所在,如顾炎武提倡“博学于文”。颜元在对经典的态度上与顾炎武有所不同,他说:“以读经史、订群书为穷理处事以求道之功,则相隔千里;以读经史、订群书为即穷理处事而曰道在是焉,则相隔万里矣。”(《存学编》卷二《性理书评》)可见,他反对于经典中求道,更反对把经典本身当作道。他以学琴为例来说明自己的道理:“譬之学琴然,诗书犹琴谱也,烂熟琴谱,讲解分明,可谓学琴乎?故曰:以讲读为求道之功,相隔千里也。更有一妄人,指琴谱曰:此即琴也。……谱果琴也?故曰:以书为道,相隔万里也。”(同上)颜元主张从实事实物中求道,这是颜李学派的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