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夫之对张载自然观的评论

第二节 王夫之对张载自然观的评论

王夫之一生最推崇的思想家是张载,可以说,张载学说的许多合理之处,经过王夫之的继承和发挥,才得到真正的宏扬。

王夫之对张载的赞誉,与理学家有所不同:①按照理学家的“道统”观念,张载的地位在二程之后。王夫之与此相反,他明确指出,二程“自不如横渠之正”(见《读四书大全说》卷十)。②理学家称赞张载,特别表彰《西铭》。王夫之与此相反,他没有专门表彰《西铭》,最受他推崇的却是张载的《正蒙》,也即张载的自然哲学。

王夫之对张载思想的继承和发挥,主要表现在《张子正蒙注》一书中。此外,还有与《正蒙注》“互相发明”的《思问录》内、外篇以及《周易内传》《周易外传》等。

王夫之重视张载的《正蒙》,把它和《周易》并论,因为《易》所探讨的是天道、地道、人道,即宇宙自然与社会人生的规则,王夫之所特别感兴趣与认真钻研的,正是宇宙生成与万物变化等哲学问题,具体地说,主要是元气本体论与理气、道器论。

元气本体论是张载哲学体系的一个重要基础,表现了他对宇宙生成与存在问题的基本看法。他在自然观上提出“虚空即气”的唯物主义观点,被明代中叶的思想家王廷相所继承,到了王夫之,则把这种观点给予更详尽的发挥。

(1)他打破了对“太极”的神化。他说:

太者,极其大有无尚之辞也;极,至也,语道至此而尽也。……两仪,太极中所具足之阴阳也。……非太极为父、两仪为子之谓也。……太极非孤立于阴阳之上者也。(《周易内传》卷五)

在这里,王夫之把“太极”当作一种形容,“两仪”才是一种真实的存在,它表现为阴阳(即阴阳之气)。他强调“太极”就是指本来就存在着的阴阳,这就进一步从理论上截断了通向神学世界的去路。

(2)王夫之论证了气的“固有”与“必有”。他说:

直言气有阴阳,以明太虚之中虽无形之可执,而温肃、生杀、清浊之体性俱于一气之中,同为固有之实也。(《正蒙注》卷二)

天地人物消长死生自然之数,皆太和必有之几。(《正蒙注》卷一)

这里,王夫之论述了太虚、太和的“固有”“必有”,强调“有”的绝对性,从而反对佛教和老庄关于“无”的观点。王夫之认为,在“有”之前,并不存在着一个“无”,这与他反对存在着抽象的“太极”的观点是一致的。

应该指出,王夫之在对元气本体论的阐述中,始终把“气”的存在与运动紧密地结合起来,特别是在运动问题的论证上具有独到的成就,发展了张载哲学中的辩证法思想。从上面的叙述中可以看出,王夫之在论证“气”的存在的绝对性时,始终不脱离阴阳对立的关系,如聚散、清浊、动静等,这无异于承认物质世界不能脱离运动而存在。他在批评理学家“太极本未有阴阳”的观点时说:“误解太极图者,谓太极本未有阴阳,因动而始生阳,静而始生阴。不知动静所生之阴阳,如寒暑、润燥、男女之情质,乃固有之蕴。”(《正蒙注》卷一)由此来看,不仅“气”为“固有”,运动亦为“固有”。

王夫之对于运动的理解,不是从感官和表象出发,而是把它当作事物存在的一种方式,因此,他提出如下著名观点:

止而行之,动动也;行而止之,静亦动也,一也。而动有动之用,静有静之质,其体分也。(《正蒙注》卷一)

在这个观点中,静与动既是统一的(“动动也”,“静亦动也”,二者都是动的表现),又是有区分而不能混同的(“动有动之用,静有静之质,其体分也”),这就用古代的语言说出了运动的绝对性与静止的相对性的道理,表现出深刻的洞察力。

从上述观点出发,王夫之修正了张载《正蒙》中的若干观点。例如,他修正了张载“太虚无体,则无以验其迁动于外”(《正蒙》卷一)的观点。张载在《正蒙·参两篇》中,曾经讲到日月星辰等天体的运动,但讲到“太虚”时,他却提出由于它的广大无垠(太虚无体),而无法从外部验证它的运动。这样的说法,似乎是承认了有绝对静止的存在。王夫之在注解这句话时说:“太虚,至清之郛郭,固无体而不动(按:承认天的广大无垠,是相对的静止),而坱然太虚之中,虚空即气,气则动者也(按:强调太虚内部的运动是绝对的),此义未安。”(《正蒙注》卷一)最后一句,批评了张载的疏忽,而这种疏忽,使张载不能将太虚即气的观点贯彻到底。王夫之这种寸步不让的严谨态度,表现了他思想上的深刻。

再一个例子,是他对张载“日月之形,万古不变”(见《正蒙》)观点的修正。针对此观点,王夫之以“其相生也不穷”加以注解,也就是说,从外在的观点即“形”来看,可以说日月是万古不变的,但是从形质统一的观点来看,运动变化是绝对的。王夫之在《思问录·外篇》中举例加以阐述,他说:“江河之水,今犹古也,而非今之水即古水;灯烛之光,昨犹今也,而非昨之火即今火。水火近而易知,日月远而不察耳。爪发之日生而旧者消也,人所知也;肌肉之日生而旧者消也,人所未知也。人见形之不变,而不知其质已迁,则疑今兹之日月为邃古之日月,今兹之肌肉为初生之肌肉,恶足以语日新之化哉?”在这里,王夫之论证事物运动变化是无间断地进行的,因此事物即使在外形上看不出什么变化,而其内在的质则无时不在发生新旧之间的推移。这就进一步说明了运动的绝对性。从这个例子中可以看出,在从事物内部的矛盾中去理解运动这一点上,王夫之的看法比张载要深刻和明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