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教与佛教思想的互相融合与对峙
南北朝时期,道教与佛教的互相融合,不仅表现在宗教制度上的互相影响,而且表现在宗教理论上的互相渗透。道教本来只讲“不死”成仙,因而不讲所谓的“灵魂”,更无轮回转生观念,然而寇谦之、陶弘景却把与道教理论对立的轮回观念引入道教,把道教的修持方法从“练形”扩展到“养神”、诵经,以及“取诸我身,无求于人”等。在此前成书的道教经典《西升经》中也说:“道别于是,言有真伪,伪道养形,真道养神。”这里提出“伪道养形,真道养神”,已开始改变道教只求“练形”的主张,而要求以“神”通道,以“神”合道。这种说法,与佛教的涅槃思想十分接近。
同样,佛教徒也把若干道教思想引入佛教。例如,南岳慧思(515—577年),相传是佛教天台宗的第二代祖师,在其所著的《南岳思禅师立誓愿文》中说:“今故人入山,忏悔修禅,学五通仙,求无上道,愿先成就第五通神仙,然后乃学第六神通,受持释迦十二部经及十方佛。”这里把成仙作为入佛的必经阶梯,只有先成就“五通仙”(“五通”,原指民间传说的妖邪之神,这里引申为道教神仙的五种神通),才能学习佛教的“第六神通”(亦称“神能”,佛教指通过修习禅定所得到的六种神秘力)。
道教与佛教的互相斗争始于东汉时期。南北朝时期,道教的发展和佛教的兴盛,促使双方的斗争更加激化。在南朝,主要是思想理论斗争;在北朝,则主要是政治权力之争。
南朝佛、道二教的理论斗争,主要是“夷夏之辩”,即佛教作为外来文化,是否适合中国国情,能否与中国传统文化平起平坐,是否承认佛教也是中国思想界的正宗文化。这一时期,道教学者多吸取一些儒家观点,作为批评佛教的立论依据。其中,南朝宋、齐之际的顾欢就是一位著名代表。他作《夷夏论》,表面上是为了平息佛、道二家的论争,实际上是为了崇道抑佛,否认佛教是正统。其主要理由是认为“夷夏”民性根本不同,而佛教是制服邪恶的宗教,道教是发扬性善的宗教,因此,不能“以中夏之性,效西戎之法”,即不能以制服邪恶的佛教来对付性善的人民。如果以佛、道二教都能够开化人民就认为可以相互取代,那犹如以车“涉川”,以舟“行陆”一样荒唐可笑,所以他反复强调不能用佛教取代道教的正统地位。
佛教学者在反驳时多依附玄学观点,宣称佛教为本,道教为末。他们除了在《正诬论》《清净法行经》中伪造故事,杜撰老子是佛的弟子,佛教先于道教而产生,因此应以佛教为正统以外,还根据历史上道教曾同农民起义结合的事实,列举黄巾(按:指张角)、张鲁、孙恩等人的活动,指斥他们为“凶逆”“群妖”“侠(一作挟)道作乱”(玄光《辩惑论》)。所以他们主张弃绝道教。
北朝佛、道二教的斗争,比南朝更加激烈。当时有人说,道教信奉的神,是汉族人的本族神,而佛教信奉的神,则是外来的胡神,因而双方斗争带有鲜明的政治色彩。在这期间,佛、道二教的学者都写了不少的辩论文章,多数是宗教内部的互争长短,在理论上没有新意,还有少数是村妇对骂一类的文章,更无介绍分析的价值。
佛、道二教经过这段时间的互相融合与斗争,促使彼此进一步充实其思想内容,为以后各自在理论上的发展开拓了道路。
【注释】
[1]郑隐的老师是葛玄,葛玄是葛洪的从祖父,号称“葛仙翁”,葛玄又受教于左慈。